| 摘要 | 第2-3页 |
| Abstract | 第3-4页 |
| 引言 | 第7-16页 |
| 一、研究背景 | 第7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7-8页 |
| 三、文献综述 | 第8-13页 |
| 四、研究问题 | 第13-14页 |
| 五、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4页 |
| 六、创新之处 | 第14-16页 |
| 第一章 基于关联主义的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的理性思考 | 第16-24页 |
| 一、关联主义学习理论 | 第16-19页 |
| (一) 关联主义理论的基本要素 | 第16页 |
| (二) 关联主义理论的知识观 | 第16-18页 |
| (三) 关联主义理论的学习观 | 第18-19页 |
| 二、基于关联主义的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的模型构建 | 第19-24页 |
| (一) 关联主义和品德与社会的衔接点 | 第19-21页 |
| (二) 关联主义视角下教学过程的操作流程 | 第21-22页 |
| (三) 关联主义视角下教学过程的操作策略 | 第22-24页 |
| 第二章 “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 | 第24-27页 |
| 一、“我们都是炎黄子孙”单元教学设计的现状 | 第24-25页 |
| (一) 实施调查 | 第24页 |
| (二) 问题分析 | 第24-25页 |
| 二、学习者分析 | 第25-27页 |
| (一) 学习者特征分析 | 第25页 |
| (二) 学习者需求分析 | 第25-27页 |
| 第三章 基于关联主义的“我们都是炎黄子孙”的教学设计 | 第27-35页 |
| 一、教学内容分析 | 第27页 |
| (一) 教材内容 | 第27页 |
| (二) 内容延伸 | 第27页 |
| (三) 教学重、难点 | 第27页 |
| 二、教学目标设置 | 第27-28页 |
| 三、教学媒体选择 | 第28页 |
| 四、教学过程设计 | 第28-34页 |
| (一) 第一模块:让我们来寻根 | 第28-30页 |
| (二) 第二模块:我们为祖先而骄傲 | 第30-32页 |
| (三) 第三模块:祖国的大好河山 | 第32-34页 |
| 五、教学评价设计 | 第34-35页 |
| (一) 评价主体 | 第34页 |
| (二) 评价方式 | 第34-35页 |
| 第四章 基于关联主义的教学设计具体实践与反思 | 第35-45页 |
| 一、教学实施 | 第35-42页 |
| (一) 实施过程 | 第35-40页 |
| (二) 教学效果 | 第40-42页 |
| 二、反思改进 | 第42-45页 |
| (一) 课前知识积累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 第42-43页 |
| (二) 课上合作互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 第43页 |
| (三) 课后巩固分享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 第43-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 附录 | 第47-49页 |
| 致谢 | 第49-50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