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2-3页 |
| Abstract | 第3页 |
| 绪论 | 第6-15页 |
| (一)研究意义 | 第6-8页 |
| (二)研究重点难点 | 第8页 |
| (三)创新突破 | 第8页 |
| (四)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8-15页 |
| 一、新疆宗教发展的基本情况 | 第15-21页 |
| (一)新疆多元宗教格局的形成 | 第15-17页 |
| 1、原始宗教时期 | 第15页 |
| 2、佛教为主的多种宗教并存时期 | 第15-16页 |
| 3、伊斯兰教为主的多种宗教并存时期 | 第16-17页 |
| (二)伊斯兰教在新疆本土的发展路径 | 第17-19页 |
| 1、伊斯兰教在喀拉汗王朝时期的传播 | 第17页 |
| 2、察合台时期伊斯兰教在新疆的进一步发展 | 第17-18页 |
| 3、和卓时期伊斯兰化的深入 | 第18-19页 |
| (三)近代新疆伊斯兰教的特征 | 第19-21页 |
| 二、杨增新时期的新疆宗教形势和省政府的宗教政策 | 第21-27页 |
| (一)杨增新时期新疆省政府宗教政策的方针 | 第21-23页 |
| 1、通过“羁縻和牵制”的手段进行治理 | 第21页 |
| 2、笼络和利用宗教上层人士 | 第21-22页 |
| 3、严防外来思想、意识形态思想的传播 | 第22-23页 |
| (二)杨增新时期宗教政策推行的背景和原因 | 第23-25页 |
| 1、宗教的社会权威性依然强大 | 第23-24页 |
| 2、双泛思想对新疆的威胁 | 第24页 |
| 3、天山南路的基层社会结构依然延续 | 第24-25页 |
| (三)政策效果以及对新疆社会的影响 | 第25-27页 |
| 1、成功维持了新疆社会的稳定 | 第25-26页 |
| 2、对特定利益集团的扶持为社会分化埋下隐患 | 第26-27页 |
| 三、金树仁时期的新疆宗教形势和省政府的宗教政策 | 第27-33页 |
| (一)金树仁时期新疆省政府宗教政策的方针 | 第27页 |
| 1、金树仁时期的宗教高压政策 | 第27页 |
| 2、对哈密回王政教合一势力的打击 | 第27页 |
| (二)金树仁时期宗教政策推行的原因和背景 | 第27-30页 |
| 1、经济形势恶化等因素导致省政府加强集权的努力 | 第27-28页 |
| 2、境外势力向新疆的渗透 | 第28-29页 |
| 3、多元族群社会在天山北路一带形成 | 第29-30页 |
| (三)政策效果以及对新疆社会的影响 | 第30-33页 |
| 1、社会矛盾激化、对立加深 | 第30页 |
| 2、“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国”分裂势力趁乱起事 | 第30-31页 |
| 3、以知识分子为代表的维吾尔精英阶层开始形成 | 第31-33页 |
| 四、盛世才、国民党时期的新疆宗教形势和省政府的宗教政策 | 第33-42页 |
| (一)盛世才、国民党时期新疆省政府宗教政策的方针 | 第33-36页 |
| 1、盛世才实用主义的政策取向 | 第33-34页 |
| 2、盛世才、国民党时期对伊斯兰教地位的认可和维持 | 第34-35页 |
| 3、盛世才时期世俗化教育规模的扩大 | 第35-36页 |
| (二)盛世才、国民党时期宗教政策推行的原因和背景 | 第36-40页 |
| 1、苏联对盛世才的大力支持 | 第36-37页 |
| 2、俄罗斯、中亚文化在新疆的广泛传播 | 第37-39页 |
| 3、宗教思想在三区革命时期的回潮 | 第39-40页 |
| (三)政策效果以及对新疆社会的影响 | 第40-42页 |
| 1、国家力量在基层渗透乏力,易受外界干扰 | 第40页 |
| 2、政策调整步伐与社会变迁步伐的不一致 | 第40-42页 |
| 五、思考与启示 | 第42-47页 |
| (一)对民国时期新疆省政府宗教政策的总结与思考 | 第42-44页 |
| (二)对当前形势下新疆宗教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 第44-47页 |
| 注释 | 第47-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0页 |
| 致谢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