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1-13页 |
(一)理论背景 | 第11-12页 |
(二)现实背景 | 第12-13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13页 |
(一)理论价值 | 第13页 |
(二)现实意义 | 第13页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一)道德认同的概念 | 第14-15页 |
(二)道德认同的结构 | 第15-16页 |
(三)道德认同的影响因素 | 第16页 |
(四)道德认同的作用机制 | 第16-18页 |
(五)道德认同的实证研究 | 第18页 |
(六)道德认同的价值 | 第18-19页 |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9页 |
(二)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第二章 道德认同的理论阐释 | 第21-26页 |
一、道德认同的概念 | 第21-22页 |
(一)道德认同 | 第21页 |
(二)道德认同的相关概念 | 第21-22页 |
二、道德认同的结构 | 第22-23页 |
三、道德认同和个体道德水平的关系 | 第23-24页 |
(一)道德认同对个体道德水平的影响 | 第23-24页 |
(二)道德认同对个体道德行为的作用机制 | 第24页 |
四、道德认同的影响因素 | 第24-26页 |
第三章 优秀大学生道德认同现状调查 | 第26-32页 |
一、研究设计 | 第26-27页 |
(一)问卷编制 | 第26页 |
(二)研究对象 | 第26-27页 |
二、调查结果分析 | 第27-32页 |
(一)道德认同整体趋势对比 | 第27-29页 |
(二)不同年级道德认同对比 | 第29页 |
(三)不同性别道德认同对比 | 第29-30页 |
(四)父母不同文化水平下的道德认同对比 | 第30-32页 |
第四章 优秀大学生道德认同形成的相关因素调查 | 第32-39页 |
一、家庭教育 | 第32-35页 |
(一)信度检验 | 第32页 |
(二)优秀大学生和普通大学生父母教育方式得分比较 | 第32-33页 |
(三)父亲教育方式对优秀大学生道德认同的影响 | 第33-34页 |
(四)母亲教育方式对优秀大学生道德认同的影响 | 第34-35页 |
(五)结论 | 第35页 |
二、自尊 | 第35-36页 |
(一)信度检验 | 第35-36页 |
(二)自尊对优秀大学生道德认同的影响分析 | 第36页 |
(三)结论 | 第36页 |
三、自我一致性 | 第36-38页 |
(一)信度检验 | 第36-37页 |
(二)自我一致性对优秀大学生道德认同的影响分析 | 第37页 |
(三)结论 | 第37-38页 |
四、自尊、自我一致性及家庭教育与优秀大学生道德认同的关系 | 第38-39页 |
(一)自尊、自我一致性以及家庭教育方式的关系 | 第38页 |
(二)结论 | 第38-39页 |
第五章 优秀大学生道德认同生成的原因反思 | 第39-47页 |
一、优秀大学生道德认同生成的自尊原因 | 第39-41页 |
(一)个人尊严投资减弱 | 第39-40页 |
(二)自我一致性弱化影响自尊 | 第40-41页 |
(三)社会道德体系和社会制度不健全弱化个体自尊 | 第41页 |
二、优秀大学生道德认同生成的自我一致性原因 | 第41-43页 |
(一)不一致增强 | 第41-42页 |
(二)个人尊严投资减弱影响自我一致性 | 第42-43页 |
(三)自我一致性的道德规约力量减弱 | 第43页 |
三、家庭教育对优秀大学生道德认同的影响 | 第43-44页 |
(一)家庭教育直接影响道德认同 | 第43页 |
(二)家庭教育影响自尊 | 第43-44页 |
(三)家庭教育影响自我一致性 | 第44页 |
四、其他影响因素 | 第44-47页 |
(一)道德认知对优秀大学生道德认同的影响 | 第44-45页 |
(二)学校教育对优秀大学生道德认同的影响 | 第45页 |
(三)道德行动机会对优秀大学生道德认同的影响 | 第45-47页 |
第六章 提高大学生道德认同的建议和对策 | 第47-55页 |
一、大学生道德认同的基础 | 第47-48页 |
(一)个体道德自觉 | 第47-48页 |
(二)社会保障 | 第48页 |
二、大学生道德认同的生成机制 | 第48-50页 |
(一)道德认同的自我建构 | 第48-49页 |
(二)道德认同的社会建构 | 第49-50页 |
三、大学生道德认同生成的具体途径 | 第50-55页 |
(一)加强大学生自身修养 提高大学生自尊和信仰 | 第50-51页 |
(二)确立回归生活世界的道德体系 | 第51-52页 |
(三)道德教育回归学生生活实际 | 第52-53页 |
(四)健全社会制度 | 第53-55页 |
结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2页 |
附录 | 第62-6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