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垃圾污染治理法律研究--以鲁东南Z村为例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创新 | 第14-17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3 研究创新 | 第15-17页 |
第2章 农村垃圾问题概述 | 第17-21页 |
2.1 农村垃圾问题现状 | 第17-18页 |
2.2 农村垃圾污染 | 第18-19页 |
2.2.1 垃圾数量急剧膨胀 | 第18页 |
2.2.2 垃圾构成成分复杂 | 第18-19页 |
2.2.3 垃圾处理手段粗放 | 第19页 |
2.3 农村垃圾问题造成的危害 | 第19-21页 |
2.3.1 恶化乡村自然环境 | 第19-20页 |
2.3.2 危及村民身心健康 | 第20-21页 |
第3章 鲁东南Z村垃圾污染现状及治理困境 | 第21-26页 |
3.1 鲁东南Z村基本情况 | 第21页 |
3.2 Z村垃圾种类及分布 | 第21-23页 |
3.2.1 Z村垃圾种类 | 第21-22页 |
3.2.2 Z村垃圾分布特点 | 第22-23页 |
3.3 鲁东南Z村垃圾治理困境 | 第23-26页 |
3.3.1 垃圾治理运行机制不畅 | 第23-24页 |
3.3.2 垃圾治理专业化程度低 | 第24页 |
3.3.3 农民环境保护意识缺乏 | 第24-25页 |
3.3.4 城市垃圾大举入侵乡村 | 第25-26页 |
第4章Z村垃圾治理困境的原因分析 | 第26-32页 |
4.1 现行立法对农村垃圾治理的忽视 | 第26-27页 |
4.2 农村垃圾治理监管不力 | 第27-28页 |
4.2.1 农村垃圾治理执法难度大 | 第27页 |
4.2.2 选择性执法情况严重 | 第27-28页 |
4.3 政府对农村垃圾问题重视不足 | 第28-30页 |
4.3.1 农村环卫机构缺失 | 第28页 |
4.3.2 农村环卫经费不足 | 第28-29页 |
4.3.3 有限的农村环卫经费被贪污或者挪用 | 第29-30页 |
4.4 村民环保认知不足 | 第30-31页 |
4.5 城市和工业垃圾转嫁农村 | 第31-32页 |
第5章 农村垃圾治理的法律对策 | 第32-49页 |
5.1 加强农村垃圾防治立法 | 第32-35页 |
5.1.1 修改相关法律法规 | 第32-33页 |
5.1.2 重视地方性立法 | 第33-34页 |
5.1.3 制定相应的技术规范和标准 | 第34-35页 |
5.2 加大农村垃圾治理的执法力度 | 第35-38页 |
5.2.1 设立专门农村环卫机构 | 第35-36页 |
5.2.2 加强现有环卫队伍建设 | 第36-37页 |
5.2.3 提高农村环境执法能力和执法水平 | 第37-38页 |
5.3 通过司法手段加强农村垃圾污染治理 | 第38-40页 |
5.3.1 加强农民环境维权司法能力建设 | 第38-39页 |
5.3.2 通过司法手段加强对公权力的约束 | 第39-40页 |
5.4 引导村民和乡镇企业遵守环境法 | 第40-42页 |
5.4.1 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引导村民守法 | 第40-41页 |
5.4.2 通过经济杠杆引导村民和乡镇企业守法 | 第41-42页 |
5.5 加强其他措施与法律手段的配合 | 第42-49页 |
5.5.1 增加农村环保的资金投入 | 第42-43页 |
5.5.2 发挥农民的主体性 | 第43-44页 |
5.5.3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 | 第44-45页 |
5.5.4 针对垃圾不同特点分别治理 | 第45-46页 |
5.5.5 加强城市垃圾转移的防治 | 第46-47页 |
5.5.6 促进科技创新,实现农村垃圾循环利用 | 第47-49页 |
第6章 结论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附录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