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废墟上营造诗意--西奥·安哲罗普洛斯电影美学风格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7-13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7-8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7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7-8页 |
第二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一、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二、研究趋势 | 第11页 |
三、研究内容 | 第11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11-13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二、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第一章 安哲罗普洛斯电影美学风格的根源 | 第13-19页 |
第一节 底蕴深厚的希腊文化 | 第13-14页 |
第二节 动荡混乱的战争年代 | 第14-15页 |
第三节 曲折坎坷的人生体验 | 第15-17页 |
第四节 大胆冒险的实践创新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安哲罗普洛斯电影的诗意主题 | 第19-28页 |
第一节 人生的困顿 | 第19-21页 |
一、个体生命的桎梏 | 第19-20页 |
二、历史潮流的推进 | 第20-21页 |
第二节 心灵的流浪 | 第21-24页 |
一、流浪情结 | 第21-22页 |
二、返乡情结 | 第22-23页 |
三、悲剧情结 | 第23-24页 |
第三节 现实的障碍 | 第24-28页 |
一、地域边界 | 第24-26页 |
二、心理边界 | 第26-28页 |
第三章 安哲罗普洛斯电影的诗意语言 | 第28-39页 |
第一节 自由变换的诗意时空 | 第28-31页 |
一、长镜头美学:360 度环形拍摄 | 第28-30页 |
二、声画对立:跨界时空再造 | 第30-31页 |
第二节 隐晦朦胧的诗意符号 | 第31-35页 |
一、隐喻:“水”意象的不同呈现 | 第31-32页 |
二、象征:图像符号的运用 | 第32-34页 |
三、创新:名字符号的重复 | 第34-35页 |
第三节 丰富多样的诗意视听 | 第35-39页 |
一、光影:深沉稳定的色彩 | 第35-36页 |
二、画面:自然流畅的构图 | 第36-37页 |
三、音乐:完美恰当的渲染 | 第37-39页 |
第四章 安哲罗普洛斯电影的诗意叙事 | 第39-48页 |
第一节 多样的叙事技巧 | 第39-42页 |
一、毫不矫饰的极简主义 | 第39-40页 |
二、支离破碎的情节片段 | 第40-42页 |
第二节 灵活的叙事结构 | 第42-45页 |
一、间离效果打破常规 | 第42-43页 |
二、声画对立时空错位 | 第43-44页 |
三、多线叙述层叠交错 | 第44-45页 |
第三节 巧妙的叙事策略 | 第45-48页 |
一、借鉴古典戏剧 | 第45-46页 |
二、注重仪式造型 | 第46-48页 |
第五章 安哲罗普洛斯电影对中国电影的美学启示 | 第48-53页 |
第一节 勇于突破传统的电影叙事方式 | 第48-49页 |
第二节 充分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 | 第49-50页 |
第三节 深刻反思电影创作的过度商业 | 第50-53页 |
结语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