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水产、渔业论文--水产养殖技术论文--水产动物饵料及其营养论文--天然饵料论文

面包酵母菌(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对中国卤虫(Artemia sinica)抗弧菌感染的影响与酚氧化酶原在卤虫早期发育过程中表达时相的研究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8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8-43页
 1 卤虫生物学及应用第18-22页
   ·卤虫生活史及其形态特征第18-19页
   ·卤虫的分类研究第19-20页
   ·卤虫的饵料研究第20-21页
   ·卤虫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第21-22页
     ·作为养殖水产动物的饵料第21-22页
     ·作为活体胶囊第22页
   ·卤虫在理论研究中的应用第22页
 2.甲壳动物先天性免疫系统及其研究现状第22-34页
   ·异己的识别机理-模式识别作用第24-25页
   ·屏障作用与滤过作用第25-26页
   ·细胞免疫第26-27页
   ·体液免疫第27-34页
     ·酚氧化酶原激活系统及酚氧化酶第28-31页
       ·酚氧化酶原激活系统的性质及生理活性第28-29页
       ·酚氧化酶的基因克隆及其分子特征第29-30页
       ·酚氧化酶在无脊椎动物胚胎发育中的研究第30-31页
     ·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第31-33页
     ·溶菌酶(Lysozyme,LSZ)第33-34页
 3.水产养殖中的病害及其防控方法的研究概况第34-41页
   ·水产养殖病害问题第34-36页
   ·病害防控方法的研究概况第36-41页
     ·微生态制剂第36-37页
     ·免疫增强剂第37页
     ·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HSP)第37-41页
       ·热休克蛋白的研究历史第38页
       ·热休克蛋白的分类第38-39页
       ·热休克蛋白的生物学功能第39-40页
       ·水生生物中热休克蛋白的诱导研究及应用前景第40-41页
 4.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第41-43页
第二章 面包酵母菌(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对卤虫抗弧菌(Vibriocambellii)感染影响作用的研究第43-66页
 1 实验用品第45-47页
   ·实验材料第45页
   ·试剂第45页
   ·仪器设备第45-46页
   ·几种常用溶液的配方第46-47页
 2 实验方法第47-53页
   ·SC酵母菌准备第47-48页
     ·培养及生长曲线测定第48页
     ·收获和浓度测定第48页
   ·弧菌VC准备第48-49页
     ·弧菌VC培养第48-49页
     ·弧菌VC收获及浓度测定第49页
   ·卤虫培养第49-50页
     ·脱壳及培养方法第49页
     ·孵化和孵育第49页
     ·卤虫密度的测定方法第49-50页
   ·卤虫存活率测定实验设计第50页
   ·SC酵母菌对卤虫生长的影响第50-51页
   ·卤虫免疫酶活性测定第51-52页
     ·实验设计第51页
     ·卤虫粗酶样品的分离制备第51页
     ·粗酶样品蛋白浓度测定第51页
     ·卤虫酶活性的测定第51-52页
   ·数据分析第52-53页
 3 实验结果第53-60页
   ·SC酵母菌生长曲线第53-54页
   ·两种SC酵母菌对弧菌VC侵染后卤虫存活率的影响第54-56页
   ·两种SC酵母菌对卤虫生长的影响作用第56页
   ·两种SC酵母菌对弧菌VC侵染后卤虫PO活性的影响第56-58页
   ·两种SC酵母菌对弧菌VC侵染后卤虫SOD活性的影响第58-59页
   ·两种SC酵母菌对弧菌VC侵染后卤虫LSZ活性的影响第59-60页
 4 讨论第60-64页
 5 本章小结第64-66页
第三章 面包酵母菌(Saccharomyces cerevisiae)热激后对卤虫抗弧菌(Vibrio campbellii)感染影响作用的研究第66-87页
 1 实验用品第67-70页
   ·实验材料第67页
   ·试剂第67页
   ·仪器设备第67-68页
   ·几种常用溶液的配方第68-70页
 2 实验方法第70-74页
   ·SC酵母菌培养第70页
   ·SC酵母菌热激诱导及其热激蛋白Hsp70的检测第70-72页
     ·酵母菌热激第70页
     ·SC酵母菌蛋白提取第70-71页
     ·SC酵母菌蛋白浓度测定第71页
     ·酵母菌蛋白提取物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第71页
     ·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湿转法第71-72页
   ·弧菌VC培养、收获及浓度测定第72页
   ·卤虫培养第72页
   ·卤虫存活率测定实验设计第72-73页
   ·卤虫免疫酶活性测定第73页
     ·实验设计第73页
     ·卤虫粗酶样品的分离制备第73页
     ·粗酶样品蛋白浓度测定第73页
     ·卤虫酶活性的测定第73页
   ·数据分析第73-74页
 3.实验结果第74-81页
   ·SC酵母菌热激处理后Hsp70的表达情况第74页
   ·热激WT-SC酵母菌对弧菌VC侵染后卤虫存活率及PO、SOD和LSZ活性的影响第74-78页
     ·热激WT对弧菌VC侵染后卤虫存活率的影响第74-76页
     ·热激WT对弧菌VC侵染后卤虫PO、SOD及LSZ活性的影响第76-78页
   ·热激mnn9-SC酵母菌对弧菌VC侵染后卤虫存活率及三种免疫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第78-81页
     ·热激mnn9对弧菌VC侵染后卤虫存活率的影响第78-79页
     ·热激mnn9对弧菌VC侵染后卤虫PO、SOD及LSZ活性的影响第79-81页
 4 讨论第81-85页
   ·弧菌侵染对卤虫存活率及PO、SOD和LSZ三种免疫酶活性的影响第82-83页
   ·SC酵母菌热激后对卤虫存活率及PO、SOD和LSZ三种免疫酶活性的影响第83-85页
 5 本章小结第85-87页
第四章 中国卤虫(Artemia sinica)酚氧化酶原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及其在早期发育中的表达研究第87-124页
 1 实验用品第89-91页
   ·实验材料第89页
   ·实验试剂第89-90页
     ·总RNA提取及纯化试剂第89页
     ·反转录及PCR相关试剂第89-90页
     ·核酸电泳试剂第90页
     ·DNA凝胶回收及测序前转化感受态细胞试剂第90页
     ·其他试剂第90页
   ·仪器设备第90-91页
 2 实验方法第91-100页
   ·卤虫培养第91页
   ·卤虫总RNA的提取第91-93页
     ·实验前准备第92页
     ·总RNA的提取第92页
     ·总RNA模板的纯化第92-93页
     ·RNA分子量和浓度的测定第93页
   ·引物设计第93-94页
   ·RT-PCR第94-95页
     ·cDNA第一条链的合成第94-95页
     ·目的基因序列PCR扩增第95页
   ·凝胶电泳中DNA片段的回收第95-96页
   ·DNA片段与克隆载体pMD18-T的连接第96-97页
   ·质粒向大肠杆菌转化(热激法)第97页
   ·菌落PCR快速鉴定阳性克隆第97-98页
   ·核酸序列测定及序列分析第98页
   ·中国卤虫proPO转录本在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的检测第98-99页
     ·半定量RT-PCR方法的建立第98页
     ·PCR扩增第98-99页
     ·PCR扩增产物的定量检测第99页
   ·卤虫PO活性在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的检测第99-100页
     ·卤虫粗酶样品的制备第99-100页
     ·卤虫粗酶样品蛋白浓度测定第100页
     ·卤虫PO活性测定第100页
     ·PO活性的数据分析第100页
 3 实验结果第100-118页
   ·总RNA的获得与鉴定第100-101页
   ·中国卤虫proPO两片段cDNA扩增结果第101-102页
   ·测序结果及序列分析第102-114页
     ·测序结果第102页
     ·中国卤虫proPO基因序列分析第102页
     ·中国卤虫proPO基因核酸序列推断的氨基酸序列分析第102-110页
     ·中国卤虫proPO氨基酸序列的系统进化分析第110-111页
     ·中国卤虫proPO基因编码蛋白的二级结构、卷曲螺旋与疏水性分析第111-113页
     ·中国卤虫proPO基因编码蛋白的三级结构模型构建与功能结构域分析第113-114页
   ·中国卤虫proPO基因及PO活性在早期胚胎发育中的表达第114-118页
     ·半定量RT-PCR方法的确立第114-116页
       ·中国卤虫proPO和β-actin的RT-PCR第114-115页
       ·半定量RT-PCR循环数的确定第115-116页
     ·不同发育时期卤虫proPO基因的表达第116-117页
     ·不同发育时期卤虫PO活性的表达第117-118页
 4 讨论第118-121页
 5 本章小结第121-124页
全文总结第124-126页
本文主要创新点第126-127页
论文文献第127-149页
附录第149-151页
致谢第151-152页
个人简历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52-153页

论文共1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三种组织细胞系的建立、鉴定及其应用的初步研究
下一篇:栉孔扇贝Cf-dmrt4-like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功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