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1页 |
1.1 引言 | 第14-15页 |
1.1.1 能源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4-15页 |
1.1.2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5页 |
1.2 光伏燃料电池混合供能系统 | 第15-18页 |
1.2.1 光伏燃料电池混合供能系统现状 | 第15-17页 |
1.2.2 光伏燃料电池混合供能系统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3 分布式冷热电联供系统 | 第18-19页 |
1.3.1 分布式冷热电供能系统发展现状 | 第18-19页 |
1.3.2 分布式冷热电供能系统研究意义 | 第19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19-21页 |
第二章 PV/SOFC分布式供能系统设计 | 第21-26页 |
2.1 PV/SOFC分布式冷热电供能系统的设计原则和设计依据 | 第21-22页 |
2.1.1 设计原则 | 第21-22页 |
2.1.2 设计依据 | 第22页 |
2.2 光伏阵列的最大功率跟踪 | 第22-23页 |
2.3 光伏阵列与电解槽的连接 | 第23页 |
2.4 氢气的储存 | 第23-24页 |
2.5 燃料电池的选择 | 第24页 |
2.6 功率调节装置 | 第24页 |
2.7 供能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 | 第24-26页 |
第三章 PV/SOFC分布式冷热电联供系统的单元建模与仿真 | 第26-56页 |
3.1 光伏电池 | 第26-29页 |
3.1.1 光伏电池工作原理 | 第26-27页 |
3.1.2 光伏电池的数学模型及MATLAB建模 | 第27-29页 |
3.1.3 光伏电池的仿真性能分析 | 第29页 |
3.2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 第29-42页 |
3.2.1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工作原理 | 第29-30页 |
3.2.2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数学模型及MATLAB建模 | 第30-40页 |
3.2.3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特性分析 | 第40-42页 |
3.3 溴化锂制冷机 | 第42-49页 |
3.3.1 溴化锂制冷机工作原理 | 第42-43页 |
3.3.2 溴化锂制冷机的数学模型及MATLAB建模 | 第43-48页 |
3.3.3 溴化锂制冷机的性能仿真分析 | 第48-49页 |
3.4 氢气的产生及存储装置 | 第49-56页 |
3.4.1 电解槽模型 | 第49-53页 |
3.4.2 储氢罐模型 | 第53-56页 |
第四章 PV/SOFC分布式冷热电联供系统的电源仿真分析 | 第56-68页 |
4.1 光伏电池的最大功率跟踪策略研究 | 第56-63页 |
4.1.1 最大功率跟踪原理 | 第56-57页 |
4.1.2 扰动观察法 | 第57-58页 |
4.1.3 增量电导法 | 第58-59页 |
4.1.4 模糊控制法 | 第59-61页 |
4.1.5 三种方法仿真结果的对比研究 | 第61-63页 |
4.2 功率调节装置 | 第63-68页 |
4.2.1 整流装置DC/DC | 第63页 |
4.2.2 逆变装置DC/AC | 第63-65页 |
4.2.3 功率调节装置的Simulink仿真模型 | 第65-68页 |
第五章 PV/SOFC分布式冷热电联供系统的能量管理策略研究 | 第68-79页 |
5.1 PV/SOFC联合供能系统的容量匹配设计 | 第69-72页 |
5.1.1 获取系统气象数据 | 第69-71页 |
5.1.2 用户冷热电负荷预测 | 第71-72页 |
5.1.3 系统容量匹配设计 | 第72页 |
5.2 PV/SOFC联供系统的孤岛能量管理策略研究 | 第72-75页 |
5.3 PV/SOFC联供系统的并网能量管理策略研究 | 第75-79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9-81页 |
6.1 总结 | 第79-80页 |
6.2 展望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86-87页 |
附件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