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9-3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1 城市公园绿地为城市居民提供社会福利 | 第9页 |
1.1.2 现行城市公园评价指标体系的局限性 | 第9页 |
1.1.3 空间句法作为空间本体论的兴起 | 第9-10页 |
1.2 研究理论基础 | 第10-24页 |
1.2.1 公园绿地可达性相关概念和解析 | 第10-13页 |
1.2.2 城市公园可达性一般评价方法 | 第13-15页 |
1.2.3 空间句法相关理论研究 | 第15-24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第24-27页 |
1.3.1 公园可达性的研究进展 | 第24-25页 |
1.3.2 空间句法的研究进展 | 第25-27页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7-28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27页 |
1.4.2 研究意义 | 第27-28页 |
1.5 研究思路、方法以及技术路线 | 第28-30页 |
2 研究过程与结果 | 第30-53页 |
2.1 武汉市空间特征基本概述 | 第30页 |
2.2 武汉市公园绿地基本概述 | 第30-33页 |
2.2.1 武汉市城市公园发展历史 | 第30页 |
2.2.2 武汉市公园绿地现状 | 第30-33页 |
2.2.3 武汉市综合性公园特点分析 | 第33页 |
2.3 研究范围界定 | 第33页 |
2.4 武汉市空间句法模型绘制 | 第33-34页 |
2.5 武汉市模型校验 | 第34-40页 |
2.6 公园数据采集与整理 | 第40-43页 |
2.7 公园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第43-53页 |
2.7.1 句法变量R值的确定 | 第43-45页 |
2.7.2 变量数据统计整理 | 第45-46页 |
2.7.3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建立 | 第46-53页 |
3 武汉市空间形态和交通特征的分析 | 第53-59页 |
3.1 相关性分析 | 第53页 |
3.2 武汉市空间拓扑结构特征和交通潜力分析 | 第53-59页 |
3.2.1 穿行度对交通潜力空间的识别 | 第53-55页 |
3.2.2 整合度对交通潜力空间的识别 | 第55-57页 |
3.2.3 整合度核心对武汉市空间格局的分析 | 第57-59页 |
4 武汉市综合性公园句法可达性分析 | 第59-68页 |
4.1 公园线性回归结果与分析 | 第59-60页 |
4.2 武汉市综合性公园的句法可达性综合评价 | 第60-68页 |
4.2.1 综合性公园的区位分析 | 第60-62页 |
4.2.2 公园句法可达性分级 | 第62-65页 |
4.2.3 公园可达性与城市人口密度和热岛的叠加分析 | 第65-68页 |
5 结论与讨论 | 第68-71页 |
5.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68-69页 |
5.2 讨论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