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13-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4-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2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概述 | 第17-27页 |
2.1 文献综述 | 第17-21页 |
2.1.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7-18页 |
2.1.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8-20页 |
2.1.3 国内外研究文献评述 | 第20-21页 |
2.2 企业内部离任审计的相关基本理论 | 第21-25页 |
2.2.1 内部审计的涵义与职能 | 第21-22页 |
2.2.2 企业内部离任审计的涵义与内容 | 第22-23页 |
2.2.3 企业内部离任审计的特点 | 第23-25页 |
2.3 企业内部离任审计的理论基础 | 第25-27页 |
2.3.1 受托责任理论 | 第25页 |
2.3.2 公司治理理论 | 第25-26页 |
2.3.3 行为科学理论 | 第26页 |
2.3.4 业务流程优化理论 | 第26-27页 |
3 企业内部离任审计优化的理论分析 | 第27-41页 |
3.1 企业内部传统离任审计的弊端 | 第27页 |
3.2 企业内部离任审计优化路径 | 第27-29页 |
3.2.1 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离任社会责任审计 | 第27-28页 |
3.2.2 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离任环境责任审计 | 第28-29页 |
3.2.3 优化企业内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 | 第29页 |
3.3 企业内部离任审计的优化对象 | 第29-41页 |
3.3.1 审计目标 | 第29-30页 |
3.3.2 审计标准 | 第30-32页 |
3.3.3 审计内容 | 第32-37页 |
3.3.4 审计程序与方法 | 第37-38页 |
3.3.5 审计评价 | 第38-40页 |
3.3.6 审计结果运用 | 第40-41页 |
4 基于L公司对B同志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案例分析 | 第41-50页 |
4.1 L公司基本情况 | 第41-42页 |
4.2 L公司对B同志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实际情况 | 第42-45页 |
4.3 L公司离任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 第45-48页 |
4.3.1 存在先离任后审计的问题 | 第45页 |
4.3.2 忽略审前调查工作 | 第45页 |
4.3.3 离任审计的内容不全面 | 第45-46页 |
4.3.4 审计质量较低 | 第46页 |
4.3.5 审计人员胜任能力不足 | 第46-47页 |
4.3.6 审计结果运用不足 | 第47-48页 |
4.4 L公司离任审计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48-50页 |
4.4.1 企业内部离任审计相关制度不够健全 | 第48页 |
4.4.2 审计任务繁重 | 第48-49页 |
4.4.3 受到内部传统离任审计的局限 | 第49-50页 |
5 对于优化企业内部离任审计的相关建议 | 第50-56页 |
5.1 加强内部社会责任审计与环境责任审计建设 | 第50-51页 |
5.1.1 完善环境责任审计与社会责任审计的理论体系 | 第50页 |
5.1.2 开展对企业领导人社会责任与环境责任的宣传培训 | 第50页 |
5.1.3 加强对企业领导人社会责任与环境责任的考评 | 第50-51页 |
5.1.4 健全企业内部离任审计相关制度的建设 | 第51页 |
5.2 探索建立企业内部离任审计综合评价体系 | 第51-52页 |
5.3 提高内部离任审计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 第52-54页 |
5.3.1 审计关口前移 | 第52页 |
5.3.2 加强审前调查工作 | 第52-53页 |
5.3.3 加强项目管理与监督 | 第53页 |
5.3.4 整合内外部审计资源 | 第53-54页 |
5.4 提升内部审计团队整体素质 | 第54页 |
5.5 强化企业内部离任审计成果应用 | 第54-56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