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海泡石/多相类芬顿—厌氧组合技术降解蒽醌类污染物的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1章 绪论第15-34页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15-16页
        1.1.1 课题来源第15页
        1.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15-16页
    1.2 含蒽醌类污染物废水的来源及危害第16-17页
    1.3 含蒽醌类污染物废水的处理技术与方法第17-21页
    1.4 芬顿技术的研究进展第21-31页
        1.4.1 均相芬顿技术的效能及影响因素第21-22页
        1.4.2 多相类芬顿技术的效能及影响因素第22-25页
        1.4.3 芬顿技术的强化研究第25-27页
        1.4.4 芬顿预处理-生物处理联合应用第27-28页
        1.4.5 芬顿技术去除污染物的动力学及机制第28-29页
        1.4.6 芬顿技术当前存在的不足及发展趋势第29-31页
    1.5 海泡石的特点及在水处理领域的应用第31-32页
        1.5.1 海泡石的优点第31页
        1.5.2 海泡石在水处理中的应用第31-32页
    1.6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第32-34页
第2章 试验材料与分析方法第34-47页
    2.1 试验试剂与主要仪器第34-36页
        2.1.1 试验试剂第34-36页
        2.1.2 主要的仪器第36页
    2.2 试验方法第36-42页
        2.2.1 双金属多相类芬顿催化剂的制备第36-37页
        2.2.2 多相类芬顿去除蒽醌类物质的影响因素第37页
        2.2.3 多相类芬顿对蒽醌类物质的降解机制第37-39页
        2.2.4 多相类芬顿去除蒽醌类物质的动力学第39-40页
        2.2.5 蒽醌类污染物的可生化性第40-41页
        2.2.6 多相类芬顿-厌氧技术处理蒽醌类废水效能分析第41-42页
        2.2.7 催化剂对污泥特性的影响第42页
    2.3 分析方法第42-47页
        2.3.1 双金属多相类芬顿催化剂的特性与表征第42-43页
        2.3.2 大黄酸浓度分析第43页
        2.3.3 降解产物的质谱分析第43页
        2.3.4 厌氧反应器液相末端产物分析第43-44页
        2.3.5 污泥的理化特性分析第44-45页
        2.3.6 污泥的镜检分析第45页
        2.3.7 污泥磷脂脂肪酸含量分析第45页
        2.3.8 污泥高通量测序分析第45-47页
第3章 多相类芬顿催化剂的制备及其降解蒽醌类物质影响因素分析第47-75页
    3.1 引言第47页
    3.2 以改性海泡石为载体的多相类芬顿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第47-61页
        3.2.1 海泡石的酸改性第47-50页
        3.2.2 制备方法与过渡金属的选择第50-52页
        3.2.3 催化剂制备工艺参数的优化第52-57页
        3.2.4 催化剂的表征第57-60页
        3.2.5 催化剂的稳定性第60-61页
    3.3 多相类芬顿降解蒽醌类物质的影响因素分析第61-67页
        3.3.1 Fe-Mn-海泡石多相类芬顿体系降解活性艳蓝的影响因素分析第61-64页
        3.3.2 Fe-Mn-海泡石多相类芬顿体系降解大黄酸的影响因素分析第64-67页
    3.4 多相类芬顿体系降解蒽醌类物质的参数优化第67-74页
        3.4.1 Fe-Mn-海泡石多相类芬顿体系降解活性艳蓝的参数优化第67-71页
        3.4.2 Fe-Mn-海泡石多相类芬顿体系降解大黄酸的参数优化第71-74页
    3.5 本章小结第74-75页
第4章 多相类芬顿体系对蒽醌类物质降解的机制与动力学研究第75-118页
    4.1 引言第75页
    4.2 多相类芬顿体系降解活性艳蓝与大黄酸的机制研究第75-95页
        4.2.1 金属离子的溶出与双氧水利用情况第75-78页
        4.2.2 无机离子对降解效能的影响第78-82页
        4.2.3 有机物对降解效能的影响第82-87页
        4.2.4 盐酸羟胺与抗坏血酸对降解效能的影响第87-90页
        4.2.5 活性物质捕获剂对降解效能的影响第90-91页
        4.2.6 降解机制探讨第91-95页
    4.3 活性艳蓝与大黄酸的降解历程与途径第95-102页
        4.3.1 活性艳蓝的降解历程与途径第95-101页
        4.3.2 大黄酸的降解历程与途径第101-102页
    4.4 活性艳蓝与大黄酸去除过程的动力学与热力学第102-116页
        4.4.1 活性艳蓝的吸附过程分析第102-105页
        4.4.2 大黄酸的吸附过程分析第105-107页
        4.4.3 活性艳蓝催化氧化过程的热力学分析第107-108页
        4.4.4 大黄酸催化氧化过程的热力学分析第108-110页
        4.4.5 多相类芬顿体系降解活性艳蓝的表观动力学第110-113页
        4.4.6 多相类芬顿体系降解大黄酸的表观动力学第113-116页
    4.5 本章小结第116-118页
第5章 多相类芬顿-厌氧技术处理蒽醌类废水的效能研究第118-157页
    5.1 引言第118页
    5.2 蒽醌类物质经多相类芬顿预处理前后的可生化性第118-124页
        5.2.1 急性毒性与B/C分析第118-120页
        5.2.2 Zahn-Wellens试验分析第120-121页
        5.2.3 厌氧毒性分析第121-124页
    5.3 蒽醌类废水预处理前后对厌氧反应器运行效能的影响第124-127页
    5.4 蒽醌类废水预处理前后对厌氧污泥特性的影响第127-149页
        5.4.1 厌氧颗粒污泥的EPS分析第127-130页
        5.4.2 厌氧颗粒污泥的SMP分析第130-132页
        5.4.3 厌氧颗粒污泥的PSD与IC分析第132-135页
        5.4.4 厌氧颗粒污泥的金属含量分析第135-136页
        5.4.5 厌氧颗粒污泥的SEM与PLFA分析第136-141页
        5.4.6 厌氧颗粒污泥的高通量测序分析第141-149页
    5.5 多相类芬顿催化剂对厌氧污泥特性的影响第149-155页
    5.6 本章小结第155-157页
结论第157-160页
参考文献第160-179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第179-182页
致谢第182-183页
个人简历第183页

论文共1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NMR谱结合多变量统计分析区分不同类型、产地的酱油
下一篇:仿生眼运动控制算法研究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