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2-26页 |
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5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2 研究范围 | 第16-17页 |
2.1 研究时段 | 第16页 |
2.2 研究对象 | 第16-17页 |
3 课题研究的现状 | 第17-21页 |
3.1 对于国外建筑教育的既有研究 | 第17-18页 |
3.2 对于中国建筑教育的既有研究 | 第18-20页 |
3.3 既往研究特点总结 | 第20-21页 |
4 研究方法和结构框架 | 第21-24页 |
4.1 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4.2 论文研究框架 | 第23-24页 |
5 创新点 | 第24-26页 |
创新点 1 | 第24页 |
创新点 2 | 第24-25页 |
创新点 3 | 第25-26页 |
第一章 中国建筑教育思想与设计教学评价的发展历程 | 第26-66页 |
1.1 中国“学院式”建筑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 第26-29页 |
1.1.1“鲍扎”体系对中国建筑教育的影响 | 第27-28页 |
1.1.2 中国“学院式”建筑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 | 第28-29页 |
1.2 中国现代建筑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 第29-36页 |
1.2.1“包豪斯”体系对中国建筑教育的启示 | 第29-32页 |
1.2.2 美、日建筑教育体系对中国建筑教育的影响 | 第32-34页 |
1.2.3 中国“现代主义”建筑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 | 第34-36页 |
1.3 知识经济时代中国建筑教育思想的多元化发展 | 第36-49页 |
1.3.1“建构”教学思想 | 第37-42页 |
1.3.2“研究型”教学思想 | 第42-43页 |
1.3.3“人文主义”教学思想 | 第43-45页 |
1.3.4 强调建筑技术的教学思想 | 第45-46页 |
1.3.5 运用数字技术的教学思想 | 第46-47页 |
1.3.6 可持续发展的教学思想 | 第47-49页 |
1.4 近现代中国建筑教学思想影响下的设计教学评价 | 第49-54页 |
1.4.1 学院式教学思想对设计教学评价的影响 | 第49-51页 |
1.4.2 现代建筑思想初期与探索时期的设计教学评价 | 第51-52页 |
1.4.3 现代建筑思想飞速发展时期设计教学评价的改革 | 第52-54页 |
1.5 知识经济时代建筑设计教学评价的发展动态 | 第54-64页 |
1.5.1“建构”教学思想对设计教学评价的影响 | 第56-58页 |
1.5.2 研究型教学思想对设计教学评价的影响 | 第58-59页 |
1.5.3 基于认知模式的设计教学评价 | 第59-61页 |
1.5.4 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教学评价 | 第61-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二章 中国建筑院校设计教学现状分析 | 第66-96页 |
2.1 重点建筑院校的办学目标与定位——以选取的代表性院校为样本 | 第67-77页 |
2.1.1 清华大学专业发展历史与现状 | 第67-70页 |
2.1.2 同济大学专业发展历史与现状 | 第70-73页 |
2.1.3 东南大学专业发展历史与现状 | 第73-75页 |
2.1.4 天津大学专业发展历史与现状 | 第75-77页 |
2.2 普通建筑院校办学目标与定位的分析比较——以选取的代表性院校为研究样本 | 第77-82页 |
2.2.1 十所院校的办学历史与现状 | 第79-80页 |
2.2.2 十所院校的师资对比 | 第80-81页 |
2.2.3 十所院校的专业培养目标与定位分析 | 第81-82页 |
2.3 普通院校建筑学人才培养的特点 | 第82-89页 |
2.3.1 普通建筑院校与重点建筑院校之间的差异 | 第82-86页 |
2.3.2 传统培养模式的得与失 | 第86-87页 |
2.3.3 普通建筑院校毕业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 第87-89页 |
2.4 建筑设计课程设置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北方工业大学二年级建筑设计课程为例 | 第89-95页 |
2.4.1 建筑学的培养目标 | 第89页 |
2.4.2 各年级建筑设计课程的定位 | 第89-90页 |
2.4.3 二年级建筑设计课程中的现存问题 | 第90-95页 |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第三章 基于理性思维的建筑设计教学研究——以二年级为例 | 第96-134页 |
3.1 建筑设计课程设置构想 | 第96-101页 |
3.1.1 确立教学思想 | 第96-97页 |
3.1.2 调整课程内容 | 第97页 |
3.1.3 改革教案设计 | 第97-98页 |
3.1.4 调整教学方法与方式 | 第98-99页 |
3.1.5 改进教学评价 | 第99-101页 |
3.2 课前准备阶段:教学内容与过程的组织 | 第101-109页 |
3.2.1 教案设计 | 第101-102页 |
3.2.2 基础阅读 | 第102-104页 |
3.2.3 学生学习模式测试 | 第104-108页 |
3.2.4 课程介绍 | 第108-109页 |
3.3 课程中期各教学环节的组织 | 第109-129页 |
3.3.1 设计过程中各阶段的专题讨论及评价 | 第109-111页 |
3.3.2 设计过程中各阶段的调研环节及评价 | 第111-117页 |
3.3.3 初步设计阶段及评价 | 第117-122页 |
3.3.4 完善与深化设计阶段及评价 | 第122-128页 |
3.3.5 实际建造阶段及评价 | 第128-129页 |
3.4 课程后期的教学安排 | 第129-133页 |
3.4.1 实物成果的提交及评价 | 第129-131页 |
3.4.2 非实物形式的评价 | 第131-132页 |
3.4.3 课程总结及反馈 | 第132-133页 |
本章小结 | 第133-134页 |
第四章 建筑设计及相关专业理论课程中的专题训练 | 第134-169页 |
4.1“练习”的起源与发展 | 第134-136页 |
4.1.1 以海杜克的“九宫格”为代表的经典练习 | 第134-135页 |
4.1.2“建筑分析练习”与“苏黎世模式” | 第135页 |
4.1.3“练习”在中国高校的发展 | 第135-136页 |
4.2“练习”在NCUT的继承与创新 | 第136-165页 |
4.2.1“练习”设置的意义 | 第136-138页 |
4.2.2 建筑设计课程中的专题训练 | 第138-152页 |
4.2.3 专业理论课程中的专题训练 | 第152-160页 |
4.2.4 技术课程中的专题训练 | 第160-165页 |
4.3“练习”的评价方法 | 第165-168页 |
4.3.1 设计课程中专题训练的评价 | 第165-166页 |
4.3.2 专业理论课程中专题训练的评价 | 第166-167页 |
4.3.3 技术课程中专题训练的评价 | 第167-168页 |
本章小结 | 第168-169页 |
第五章 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实验的成效与成果举例 | 第169-236页 |
5.1 课前准备阶段的教学实验成效 | 第169-173页 |
5.1.1 教案设计的改革效果 | 第169-170页 |
5.1.2 学生学习模式测试及相关研究的优势 | 第170页 |
5.1.3 基础阅读环节设置的必要性 | 第170-173页 |
5.2 课程设计教学过程的实验成效 | 第173-187页 |
5.2.1 专题讨论与调研环节的成效 | 第173-175页 |
5.2.2 教学实验前后方案设计成果的对比 | 第175-185页 |
5.2.3 专题训练的教学成效 | 第185-187页 |
5.3 教学评价机制改革的成效 | 第187-189页 |
5.3.1 设计课程教学评价机制的改革方向 | 第187-188页 |
5.3.2 建立多元化的设计课程教学评价机制的意义 | 第188页 |
5.3.3 设计教学评价效果的反馈 | 第188-189页 |
5.4 设计教学过程成果举例 | 第189-225页 |
5.4.1“空间·街道”设计教学过程成果 | 第192-203页 |
5.4.2“空间·环境”设计教学过程成果 | 第203-211页 |
5.4.3“空间·城市”设计教学过程成果 | 第211-224页 |
5.4.4“空间·场地”设计教学过程成果 | 第224-225页 |
5.5 设计教学成果图纸举例 | 第225-235页 |
5.5.1“空间·街道”设计成果图纸 | 第225-226页 |
5.5.2“空间·环境”设计成果图纸 | 第226-230页 |
5.5.3“空间·城市”设计成果图纸 | 第230-235页 |
本章小结 | 第235-236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236-240页 |
一、研究结论 | 第236-238页 |
二、研究不足 | 第238-239页 |
三、后续研究方向 | 第239-240页 |
参考文献 | 第240-254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254-255页 |
附录 | 第255-302页 |
附录1:2003 与2011年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本科(五年制)教育评估标准对比 | 第255-259页 |
附录2:四所重点建筑院校建筑学院历史沿革 | 第259-265页 |
附录3:十所普通建筑院校的师资与专业培养目标对比 | 第265-267页 |
附录4:用人单位调查问卷: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毕业生? | 第267-269页 |
附录5:建筑学专业毕业生问卷调查 | 第269-279页 |
附录6:北方工业大学(NCUT)建筑学专业应届学生问卷调查 | 第279-287页 |
附录7:NCUT二年级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实验效果问卷调查(教师版) | 第287-292页 |
附录8:NCUT二年级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实验效果问卷调查(学生版) | 第292-295页 |
附录9:NCUT二年级建筑设计课程设置 | 第295-302页 |
致谢 | 第302-3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