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5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0-12页 |
1.1.1 数困生问题日渐凸现 | 第10页 |
1.1.2 数困生问题日益严重 | 第10-12页 |
1.2 研究的目的 | 第12页 |
1.3 研究的意义 | 第12-15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5-21页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5-16页 |
2.1.1 学习困难概念 | 第15页 |
2.1.2 数学学习困难 | 第15页 |
2.1.3 数学学困生 | 第15-16页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1页 |
2.2.1 国外对数困生问题的研究 | 第16-18页 |
2.2.2 国内专家和学者对数困生的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2.2.3 以往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第19-21页 |
3 高一数困生的调查与分析 | 第21-29页 |
3.1 高一数困生的调查概述 | 第21-22页 |
3.1.1 调查的目的 | 第21页 |
3.1.2 调查的方法 | 第21-22页 |
3.1.3 问卷和访谈提纲的设计和制作 | 第22页 |
3.2 问卷和访谈的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22-29页 |
3.2.1 问卷的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22-26页 |
3.2.2 访谈的结果与分析 | 第26-29页 |
4 高一数困生成因分析 | 第29-36页 |
4.1 外在原因 | 第29-33页 |
4.1.1 初、高中教材衔接问题不容忽视 | 第29-30页 |
4.1.2 高中教材编写起点过高 | 第30页 |
4.1.3 教师的教学方面 | 第30-31页 |
4.1.4 家庭教育的负面影响 | 第31-32页 |
4.1.5 社会的影响 | 第32-33页 |
4.2 内在原因 | 第33-36页 |
4.2.1 基础差、训练不够 | 第33-34页 |
4.2.2 思维差、思维能力欠缺 | 第34页 |
4.2.3 学习能力低 | 第34-35页 |
4.2.4 意志差 | 第35-36页 |
5 转化数困生的方法 | 第36-51页 |
5.1 因初、高中衔接问题而形成的数困生的转化方法 | 第36-38页 |
5.2 因教师影响而形成的数困生的转化方法 | 第38-40页 |
5.3 因环境影响而形成的数困生的转化方法 | 第40-42页 |
5.3.1 家庭环境 | 第40-41页 |
5.3.2 社会环境 | 第41-42页 |
5.3.3 学习环境 | 第42页 |
5.4 兴趣缺乏型数困生的转化方法 | 第42-46页 |
5.5 态度不端及归因不当型数困生的转化方法 | 第46-47页 |
5.5.1 态度不端型数困生的转化方法 | 第46-47页 |
5.5.2 归因不当型数困生的转化方法 | 第47页 |
5.6 学习方法不当型数困生的转化方法 | 第47-49页 |
5.7 意志薄弱型数困生的转化方法 | 第49-51页 |
6 高一数困生的转化实验 | 第51-56页 |
6.1 数困生的个案转化 | 第51-53页 |
6.1.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 第51页 |
6.1.2 转化的过程 | 第51-52页 |
6.1.3 转化的结论 | 第52-53页 |
6.2 班级数困生的群体转化 | 第53-56页 |
6.2.1 实验方法 | 第53页 |
6.2.2 实验过程 | 第53-54页 |
6.2.3 实验结果 | 第54-56页 |
7 结语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附录A | 第59-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