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1 绪论 | 第9-14页 |
| 1.1 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 1.1.1 理论意义 | 第9-10页 |
| 1.1.2 现实意义 | 第10页 |
| 1.2 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 1.2.1 国内对阳明心学信仰的研究 | 第10-11页 |
| 1.2.2 国外关于阳明心学信仰的研究 | 第11-12页 |
| 1.3 研究内容与主要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 1.3.1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2 王阳明心学信仰的概说 | 第14-24页 |
| 2.1 作为哲学的心学与作为信仰的心学 | 第14-15页 |
| 2.2 王阳明心学信仰的基本内容 | 第15-19页 |
| 2.2.1 “心即理”的信仰基础 | 第16页 |
| 2.2.2 “良知”与“致良知”的信仰内涵 | 第16-17页 |
| 2.2.3 “知行合一”的信仰实践 | 第17-18页 |
| 2.2.4 “万物一体”的信念 | 第18-19页 |
| 2.3 作为信仰的阳明心学的特点 | 第19-22页 |
| 2.3.1 神圣性与神圣感 | 第19-20页 |
| 2.3.2 超越性 | 第20-21页 |
| 2.3.3 自信与自觉性 | 第21-22页 |
| 2.4 王阳明心学信仰的表现 | 第22-24页 |
| 3 王阳明心学信仰的建构 | 第24-34页 |
| 3.1 王阳明心学信仰建构的基础 | 第24-26页 |
| 3.1.1 应对信仰缺失和功利盛行的现实 | 第24页 |
| 3.1.2 对佛道二教冲击的吸纳 | 第24-25页 |
| 3.1.3 应对逐渐僵化的朱子哲学 | 第25-26页 |
| 3.2 王阳明心学信仰建构的途径 | 第26-32页 |
| 3.2.1 义理建构 | 第27-29页 |
| 3.2.2 师友砥砺 | 第29-30页 |
| 3.2.3 修养工夫 | 第30-32页 |
| 3.3 心学信仰心态下的王阳明 | 第32-34页 |
| 4 王阳明心学信仰的传播方式 | 第34-41页 |
| 4.1 讲学 | 第34-36页 |
| 4.1.1 讲会 | 第34-35页 |
| 4.1.2 办学 | 第35-36页 |
| 4.2 书院 | 第36-37页 |
| 4.3 告谕 | 第37-38页 |
| 4.4 乡约 | 第38-39页 |
| 4.5 心学信仰影响下的的社会民众 | 第39-41页 |
| 5 王阳明心学信仰的建构与传播对当下的启示 | 第41-49页 |
| 5.1 王阳明心学信仰的建构对于当下信仰建构的启示 | 第41-45页 |
| 5.1.1 突出非宗教信仰的精神地位 | 第42-43页 |
| 5.1.2 发挥自我教育的功能 | 第43-44页 |
| 5.1.3 运用团体激励的道德情感教育 | 第44-45页 |
| 5.2 王阳明心学信仰的传播对当下信仰传播的启示 | 第45-49页 |
| 5.2.1 义理的宣讲 | 第45-46页 |
| 5.2.2 社会氛围的培育 | 第46-47页 |
| 5.2.3 形式多样的信仰教化活动 | 第47-49页 |
| 结论 | 第49-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1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51-52页 |
| 致谢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