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3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课题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页 |
1.3 研究目的与方法 | 第11-12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4 创新之处 | 第12-13页 |
第2章 相关概述阐释 | 第13-18页 |
2.1 书籍设计的概述 | 第13-15页 |
2.1.1 书籍设计内涵 | 第13页 |
2.1.2 书籍设计现状 | 第13-15页 |
2.2 书籍设计中的“象”与“境” | 第15-16页 |
2.2.1 “象”与“境”的的概念阐释 | 第15页 |
2.2.2 书籍设计中“象”与“境”的含义解析 | 第15-16页 |
2.3 书籍设计中的显性“拟象”与隐性“造境” | 第16-17页 |
2.3.1 书籍设计中“象”之显与“境”之隐 | 第16-17页 |
2.3.2 书籍设计中显性“拟象”与隐性“造境”的内涵阐释 | 第1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17-18页 |
第3章 书籍设计中“拟象”与“造境”的语言分析 | 第18-27页 |
3.1 “拟象”的语言分析 | 第18-24页 |
3.1.1 视觉语言的二维表达 | 第18-20页 |
3.1.2 文本内容的多维塑造 | 第20-21页 |
3.1.3 结构形态的合理把握 | 第21-22页 |
3.1.4 材料工艺的巧妙利用 | 第22-24页 |
3.2 “造境”的语言分析 | 第24-26页 |
3.2.1 造客观物象之境 | 第24-25页 |
3.2.2 造情感映照之境 | 第25-26页 |
3.2.3 造物我构建之境 | 第26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4章 书籍设计中显性“拟象”隐性“造境”的建构 | 第27-38页 |
4.1 显性“拟象”隐性“造境”的建构原则 | 第27-28页 |
4.1.1 观形会意—基于内容营造情景 | 第27页 |
4.1.2 随意赋形—依据情态塑造形态 | 第27-28页 |
4.1.3 意趣神韵—增添趣味传达意味 | 第28页 |
4.2 显性“拟象”隐性“造境”的建构方法 | 第28-37页 |
4.2.1 显性“拟象”的建构方法 | 第28-31页 |
4.2.1.1 直观映现的内容提取 | 第29页 |
4.2.1.2 抽象凝练的核化表达 | 第29-30页 |
4.2.1.3 意象转换的内涵诠释 | 第30页 |
4.2.1.4 贯穿内外的整体塑造 | 第30-31页 |
4.2.2 隐性“造境”的建构方法 | 第31-37页 |
4.2.2.1 暗藏玄机的线索诱导 | 第31-33页 |
4.2.2.2 柳暗花明的游戏情节 | 第33页 |
4.2.2.3 淡化减省的视觉表现 | 第33-34页 |
4.2.2.4 残缺布白的意境构建 | 第34-35页 |
4.2.2.5 折叠隐藏的立体展现 | 第35-36页 |
4.2.2.6 层叠错落的虚实体验 | 第36页 |
4.2.2.7 隐喻象征的语言运用 | 第36-37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5章 展望与总结 | 第38-40页 |
5.1 展望 | 第38页 |
5.2 全文总结 | 第38-40页 |
致谢 | 第40-41页 |
注释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3页 |
附录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