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流量回放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课题的来源 | 第10页 |
1.2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6页 |
1.3.1 基于模型的产生方法 | 第11-12页 |
1.3.2 基于回放的产生方法 | 第12-14页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 第14-16页 |
1.4 论文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16-18页 |
第2章 流量回放相关技术 | 第18-26页 |
2.1 网络流量捕获技术 | 第18-21页 |
2.1.1 传统报文捕获方式 | 第18-20页 |
2.1.2 基于零拷贝的捕获方式 | 第20-21页 |
2.1.3 捕获技术总结 | 第21页 |
2.2 报文重构技术 | 第21-25页 |
2.2.1 Libpcap函数库 | 第22-23页 |
2.2.2 Libnet函数库 | 第23-24页 |
2.2.3 Libnids函数库 | 第24-25页 |
2.2.4 重构技术总结 | 第25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流量采集及数据处理方法研究 | 第26-38页 |
3.1 流量多点采集方法 | 第26-29页 |
3.1.1 多点采集的必要性 | 第26-28页 |
3.1.2 流量采集方式的优化 | 第28-29页 |
3.2 流量去重方法 | 第29-34页 |
3.2.1 去重规则定义 | 第29页 |
3.2.2 去重方法实现 | 第29-32页 |
3.2.3 去重方法测试与分析 | 第32-34页 |
3.3 数据修复方法 | 第34-37页 |
3.3.1 数据修复原理 | 第34-35页 |
3.3.2 修复方法实现 | 第35-36页 |
3.3.3 修复方法测试与分析 | 第36-3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4章 流量回放算法研究 | 第38-54页 |
4.1 回放算法设计 | 第38-43页 |
4.1.1 混杂回放算法 | 第38-40页 |
4.1.2 多机互动回放算法 | 第40-43页 |
4.2 回放效果评价 | 第43-45页 |
4.2.1 效果评价指标 | 第44页 |
4.2.2 效果评价方法 | 第44-45页 |
4.3 回放算法的逼真性实验 | 第45-52页 |
4.3.1 回放时间的逼真性 | 第48-49页 |
4.3.2 回放带宽的逼真性 | 第49-50页 |
4.3.3 网络流速的逼真性 | 第50-52页 |
4.4 回放算法的稳定性实验 | 第52-5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5章 网络流量回放系统设计与实现 | 第54-68页 |
5.1 系统架构设计 | 第54-55页 |
5.2 流量采集模块设计与实现 | 第55-56页 |
5.3 数据处理模块设计与实现 | 第56-60页 |
5.3.1 流量去重子模块设计与实现 | 第57-58页 |
5.3.2 数据修复子模块设计与实现 | 第58-59页 |
5.3.3 流量映射和分割子模块设计与实现 | 第59-60页 |
5.4 流量回放模块设计与实现 | 第60-61页 |
5.5 测试与结果分析 | 第61-67页 |
5.5.1 测试环境 | 第61-62页 |
5.5.2 功能测试 | 第62-64页 |
5.5.3 性能测试 | 第64-65页 |
5.5.4 系统测试 | 第65-67页 |
5.5.5 测试评价 | 第67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结论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第72-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