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4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覆盖件冲压成形和回弹数值模拟技术的研究历史与发展现状 | 第11-12页 |
1.2.1 覆盖件冲压成形模拟技术的研究历史与发展现状 | 第11-12页 |
1.2.2 覆盖件回弹数值模拟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3 本文主要内容 | 第12-14页 |
2 金属板料冲压成形基础 | 第14-20页 |
2.1 金属板料塑性变形力学基础 | 第14-17页 |
2.1.1 金属塑性变形、塑性和变形抗力的概念 | 第14-15页 |
2.1.2 金属板料塑性变形应力应变关系 | 第15-17页 |
2.2 金属塑性变形的影响因素和一般规律 | 第17-19页 |
2.2.1 金属塑性变形的基本形式 | 第17页 |
2.2.2 金属塑性变形的影响因素 | 第17-18页 |
2.2.3 金属材料塑性变形的一般规律 | 第18-19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3 汽车覆盖件冲压仿真有限元理论与关键技术 | 第20-36页 |
3.1 汽车覆盖件的特点与要求 | 第20-21页 |
3.1.1 汽车覆盖件的特点 | 第20页 |
3.1.2 汽车覆盖件的要求 | 第20-21页 |
3.2 壳单元技术理论 | 第21-25页 |
3.2.1 单元的种类 | 第21-22页 |
3.2.2 Belyschko-Tsay薄壳单元 | 第22-25页 |
3.3 有限元控制方程求解算法 | 第25-27页 |
3.4 汽车覆盖件成形冲压工艺分析 | 第27-32页 |
3.4.1 冲压方向的确定 | 第27-29页 |
3.4.2 网格的划分 | 第29页 |
3.4.3 压料面的选则 | 第29-30页 |
3.4.5 工艺补充部分设计 | 第30页 |
3.4.6 拉延筋的设置 | 第30-32页 |
3.5 汽车覆盖件成形缺陷及对策 | 第32-34页 |
3.5.1 拉裂 | 第32-33页 |
3.5.2 变薄 | 第33页 |
3.5.3 起皱 | 第33页 |
3.5.4 回弹 | 第33-3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4 基于Dynaform的侧围板冲压成形数值模拟分析 | 第36-62页 |
4.1 Dynaform仿真软件简介 | 第36页 |
4.2 汽车覆盖件冲压成形CAE分析基本流程 | 第36-38页 |
4.3 数模造型和结构工艺分析 | 第38页 |
4.4 前处理 | 第38-44页 |
4.4.1 网格划分 | 第38-39页 |
4.4.2 模面工程 | 第39-42页 |
4.4.3 坯料工程 | 第42页 |
4.4.4 定义工具 | 第42-43页 |
4.4.5 冲压工艺参数设定 | 第43-44页 |
4.5 求解计算 | 第44-45页 |
4.6 仿真结果分析 | 第45-60页 |
4.6.1 无拉延筋仿真分析 | 第45-47页 |
4.6.2 拉延筋设计 | 第47-52页 |
4.6.3 正交实验工艺参数优化 | 第52-57页 |
4.6.4 不同材料对侧围板冲压成形性能的影响 | 第57-59页 |
4.6.5 实例验证 | 第59-60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5 侧围板数值模拟回弹研究 | 第62-70页 |
5.1 板料的回弹机理 | 第62-64页 |
5.2 工程中影响回弹的因素 | 第64-65页 |
5.3 常用回弹计算方法 | 第65-66页 |
5.4 Dynaform回弹仿真分析方法 | 第66页 |
5.5 侧围板拉延回弹分析 | 第66-69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70-72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70页 |
6.2 展望未来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4页 |
致谢 | 第74-76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