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论文--环境监测网、站,监测系统论文

中国海域水质监测网优化与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7页
    1.1 问题的提出第13页
    1.2 研究区概况第13-14页
    1.3 海洋环境质量评价进展第14-18页
        1.3.1 海水水质评价方法第14-17页
        1.3.2 海洋沉积物评价方法第17-18页
        1.3.3 海洋环境综合评价方法第18页
    1.4 海洋环境监测站位和频率优化进展第18-22页
        1.4.1 监测站位优化第18-21页
        1.4.2 监测频率优化第21-22页
    1.5 软件应用第22页
    1.6 研究方案第22-27页
        1.6.1 资料来源第23-25页
        1.6.2 研究内容第25页
        1.6.3 技术路线第25-27页
第二章 海洋水质综合评价方法及应用第27-96页
    2.1 理论基础第27-29页
        2.1.1 海洋水质综合评价方法的提出第27页
        2.1.2 术语和定义第27页
        2.1.3 海水环境质量指数的基本概念第27-28页
        2.1.4 指标体系的构建第28-29页
    2.2 渤海海域海洋环境第29-55页
        2.2.1 年际变化第30-37页
        2.2.2 单要素季度现状第37-48页
        2.2.3 海水环境质量指数第48-49页
        2.2.4 渤海海域海水沉积物分析第49-55页
    2.3 黄海北部海域海洋环境评价第55-68页
        2.3.1 监测要素标准化分析第56-66页
        2.3.2 海水环境质量指数分析第66-68页
    2.4 海海域海洋环境评价第68-72页
        2.4.1 海海域监测要素预处理第68-70页
        2.4.2 相关性分析第70页
        2.4.3 海海域海水环境质量指数分析第70-72页
    2.5 南海海域海洋环境评价第72-90页
        2.5.1 南海海域近岸海域第76-83页
        2.5.2 南海海域远海海域第83-90页
    2.6 重点监控区海洋环境评价第90-93页
        2.6.1 莱州湾海水质量分析第90-91页
        2.6.2 象山港海水质量分析第91-93页
    2.7 中国海域海水环境质量第93-94页
    2.8 小结第94-96页
第三章 海洋环境监测站位优化研究第96-153页
    3.1 海洋环境监测网优化理论基础第96-111页
        3.1.1 基本概念第96-97页
        3.1.2 海洋环境监测网优化设计原理第97-103页
        3.1.3 海洋环境监测网优化设计的思路第103-105页
        3.1.4 用于海洋环境监测网优化的克立金方法第105-109页
        3.1.5 地质统计学方法适用条件第109-110页
        3.1.6 海域全区和重点监控区监测网优化设计第110-111页
    3.2 渤海海域监测站位优化研究第111-127页
        3.2.1 预实验第111-116页
        3.2.2 经济分析第116-123页
        3.2.3 时间年限分析第123-127页
    3.3 黄海北部海域监测站位优化研究第127-130页
    3.4 海海域监测站位优化研究第130-133页
        3.4.1 理想条件下监测站位优化第130-132页
        3.4.2 改进的监测站位优化第132-133页
    3.5 南海南部海域监测站位优化研究第133-148页
        3.5.1 南海海域近岸海域第133-143页
        3.5.2 南海海域远海海域第143-148页
    3.6 重点监控区监测站位优化研究第148-151页
        3.6.1 莱州湾监测站位优化第148-149页
        3.6.2 象山港监测站位优化第149-151页
    3.7 小结第151-153页
第四章 海洋环境监测频率优化研究第153-166页
    4.1 理论基础第153-156页
    4.2 北海海域监测频率优化第156-159页
    4.3 象山港监测频率优化第159-162页
    4.4 香港海域监测频率优化第162-164页
    4.5 小结第164-166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166-168页
    5.1 结论第166-167页
    5.2 创新点第167页
    5.3 展望第167-168页
参考文献第168-177页
致谢第177-178页
发表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第178页

论文共1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网购食品质量绩效影响因素与演化博弈分析
下一篇:精密独立回转双工作台的研究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