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引言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风暴潮数值模式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径流影响风暴潮过程的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 第18-30页 |
2.1 温州区域概况 | 第18-21页 |
2.1.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18-20页 |
2.1.2 经济文化概况 | 第20-21页 |
2.2 瓯江径流及潮汐情况 | 第21-23页 |
2.2.1 径流情况 | 第21-23页 |
2.2.2 潮汐、潮流、余流情况 | 第23页 |
2.3 风暴潮影响情况 | 第23-29页 |
2.3.1 浙江风暴潮灾害影响情况 | 第23-28页 |
2.3.2 温州风暴潮灾害影响情况 | 第28-2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风暴潮数值模型建立及验证 | 第30-59页 |
3.1 ADCIRC模型 | 第30-34页 |
3.1.1 控制方程 | 第30-33页 |
3.1.2 科氏参数和引潮势 | 第33-34页 |
3.2 台风气压场模型和风场模型 | 第34-36页 |
3.2.1 台风气压场模型 | 第34页 |
3.2.2 台风风场模型 | 第34-36页 |
3.3 模型设置 | 第36-39页 |
3.3.1 计算区域网格及水深分布 | 第36-37页 |
3.3.2 底摩擦设置 | 第37页 |
3.3.3 边界条件 | 第37页 |
3.3.4 径流设置 | 第37-39页 |
3.4 模型验证 | 第39-58页 |
3.4.1 天文潮验证 | 第39-43页 |
3.4.2 9711台风及其验证 | 第43-48页 |
3.4.3 历史过程潮位验证 | 第48-5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四章 瓯江地区台风暴潮过程的径流影响研究 | 第59-84页 |
4.1 径流量对瓯江区域台风暴潮过程的影响 | 第59-75页 |
4.1.1 不同径流量瓯江区域最大潮位情况 | 第59-62页 |
4.1.2 不同径流量瓯江区域最大潮位增值情况 | 第62-65页 |
4.1.3 观察点台风暴潮位最大增值情况 | 第65-75页 |
4.2 径流峰值时间对瓯江区域台风暴潮过程的影响 | 第75-80页 |
4.2.1 瓯江径流峰值与台风增水过程的关系及设置 | 第75-76页 |
4.2.2 不同观察点风暴潮位增值与径流峰值时间的关系 | 第76-80页 |
4.3 不同台风路径下径流对台风风暴潮过程的影响 | 第80-83页 |
4.3.1 台风路径 | 第80页 |
4.3.2 观察点台风暴潮位最大增值 | 第80-8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第五章 径流影响下瓯江区域风暴潮超警戒潮位情况 | 第84-89页 |
5.1 温州瓯江径流量重现期计算 | 第84-86页 |
5.1.1 耿贝尔极值分布 | 第84页 |
5.1.2 (K-S)验证 | 第84-86页 |
5.2 不同重现期径流量对瓯江区域台风暴潮过程的影响 | 第86-88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9-91页 |
6.1 结论 | 第89页 |
6.2 展望 | 第89-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5页 |
致谢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