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德育创价论--基于德育有效性视角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1-25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4页
        1.1.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德育的两面性影响第11-12页
        1.1.2 全球化浪潮引发价值迷失第12页
        1.1.3 互联网对德育影响的两面性第12-14页
    1.2 研究意义第14-15页
        1.2.1 理论意义第14页
        1.2.2 现实意义第14-15页
    1.3 研究现状第15-22页
        1.3.1 国内研究现状第15-18页
        1.3.2 国外研究现状第18-22页
    1.4 研究思路第22-23页
    1.5 研究方法第23页
        1.5.1 文献分析法第23页
        1.5.2 系统分析法第23页
        1.5.3 辩证分析法第23页
    1.6 创新点第23-25页
        1.6.1 创设了德育创价这一新的论域,洞开了德育的隐含区第23-24页
        1.6.2 进行了德育创价多维度考量,厘清了德育创价本真内涵第24页
        1.6.3 表征了德育创价与实现过程,揭示了德育价值生成本质第24-25页
2 德育创价理论基础及核心概念第25-36页
    2.1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阈下的德育创价第25-28页
        2.1.1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第25-26页
        2.1.2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第26页
        2.1.3 马克思主义价值论第26-27页
        2.1.4 马克思主义过程论第27-28页
    2.2 德育学视阈下的德育创价第28-29页
        2.2.1 德育创价是丰富德育主体精神世界的重要条件第28页
        2.2.2 德育创价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德育学领域的具体运用第28-29页
    2.3 核心概念厘定第29-36页
        2.3.1 价值第29-30页
        2.3.2 德育价值第30-31页
        2.3.3 德育创价第31-33页
        2.3.4 德育创价本质第33-34页
        2.3.5 有效性第34-36页
3 德育创价多维度考量第36-64页
    3.1 德育创价的本体维度第36-40页
        3.1.1 德育创价是德育主体的存在方式第36-38页
        3.1.2 德育创价是德育价值有效生成的物质存在基础第38-40页
    3.2 德育创价的认识维度第40-46页
        3.2.1 德育创价体现了德育主体与德育客体的对立统一第41-43页
        3.2.2 德育创价的辩证运动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统一第43-44页
        3.2.3 德育创价目标指向是德育价值有效生成第44-46页
    3.3 德育创价的方法维度第46-56页
        3.3.1 德育创价方法的理论基础第46-50页
        3.3.2 德育创价方法的特征第50-52页
        3.3.3 德育创价方法的层次第52-53页
        3.3.4 德育创价方法的生成机制第53-56页
    3.4 德育创价的价值维度第56-64页
        3.4.1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价值关系第57-59页
        3.4.2 德育创价目的与手段的价值关系第59-60页
        3.4.3 功利价值与道德价值的价值关系第60-62页
        3.4.4 社会主流价值与个人价值之间的价值关系第62-64页
4 德育创价要素第64-118页
    4.1 德育创价主体要素第65-82页
        4.1.1 德育主体概览第65-71页
        4.1.2 德育主体要素分析第71-79页
        4.1.3 德育主体的发展第79-81页
        4.1.4 抑制德育主体引发德育无效的负向因素第81-82页
    4.2 德育创价客体要素第82-94页
        4.2.1 德育创价客体第82-83页
        4.2.2 德育内容第83-93页
        4.2.3 抑制德育客体引发德育无效的负向因素第93-94页
    4.3 德育创价介体要素第94-107页
        4.3.1 德育方法第94-103页
        4.3.2 德育途径第103-106页
        4.3.3 抑制德育介体引发德育无效的负向因素第106-107页
    4.4 德育创价环体要素第107-118页
        4.4.1 德育环境特征第107-109页
        4.4.2 德育环境功能第109-111页
        4.4.3 德育环境类型第111-116页
        4.4.4 抑制德育环体引发德育无效的负向因素第116-118页
5 德育创价过程第118-149页
    5.1 德育创价过程特质第118-120页
    5.2 德育创价有效性特质分析第120-122页
        5.2.1 德育创价有效性是一种整合生成第120-121页
        5.2.2 德育创价有效性强调从隐到显的创造性第121页
        5.2.3 德育创价有效性具有渐进和未竟特点第121-122页
        5.2.4 德育创价有效性强调德育主体作用和重视创价结果分析第122页
    5.3 德育创价的矛盾第122-124页
        5.3.1 基本矛盾第123页
        5.3.2 主要矛盾第123-124页
    5.4 德育创价动态生成的关系向度分析第124-128页
        5.4.1 德育创价动态生成与德育价值的关系第125页
        5.4.2 德育创价动态生成与目标预设关系第125-126页
        5.4.3 德育创价动态生成与创价结果关系第126-128页
    5.5 德育创价过程原则第128-129页
        5.5.1 生成性原则第128页
        5.5.2 三贴近原则第128-129页
        5.5.3 方向性原则第129页
    5.6 德育创价过程规律第129-133页
        5.6.1 主客体契合规律第129-130页
        5.6.2 教育双方互动规律第130-131页
        5.6.3 真理与价值统一规律第131-133页
    5.7 德育创价动态生成的运行逻辑理路第133-149页
        5.7.1 德育创价过程表现形态第133-136页
        5.7.2 德育创价起始阶段:主体产生需要第136-139页
        5.7.3 德育创价中间阶段:主客体互化第139-146页
        5.7.4 创价结果阶段:满足主体需要,形成新的价值需要第146-149页
6 德育创价评价因素第149-159页
    6.1 德育创价评价内涵第149-150页
    6.2 德育创价评价类型第150-152页
        6.2.1 过程评价与效果评价第150-151页
        6.2.2 综合评价与单项评价第151页
        6.2.3 相对评价与绝对评价第151-152页
    6.3 德育创价评价功能第152-153页
        6.3.1 反馈功能第152页
        6.3.2 导向功能第152页
        6.3.3 教育功能第152-153页
    6.4 德育创价评价原则第153-159页
        6.4.1 联系与发展同在原则第153-154页
        6.4.2 原因和结果相继原则第154-156页
        6.4.3 内因和外因共生原则第156-157页
        6.4.4 潜在与显在互补原则第157-159页
7 结论与展望第159-160页
    7.1 主要结论第159页
    7.2 未来展望第159-160页
致谢第160-161页
参考文献第161-168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第168页

论文共1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绿色工业建筑评价体系的有害物源控制技术的研究
下一篇:含油雾的环境空气中微细颗粒物净化用纤维滤料的织物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