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3 研究述评 | 第13-14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4-16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 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17-21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2.1.1 公共安全 | 第17页 |
2.1.2 安全社区 | 第17页 |
2.1.3 社区警务与视频警务 | 第17-18页 |
2.2 相关研究理论基础 | 第18-19页 |
2.2.1 社会风险防范理论 | 第18-19页 |
2.2.2 应急管理理论 | 第19页 |
2.3 视频警务建设的重要性 | 第19-21页 |
第3章 晋江市安全社区视频警务建设现状分析 | 第21-33页 |
3.1 福建省晋江市警务建设发展历程 | 第21-22页 |
3.2 晋江市视频警务建设的环境分析——基于PEST分析模型 | 第22-25页 |
3.2.1 PEST分析方法简介 | 第22-23页 |
3.2.2 晋江市视频警务建设的PEST分析 | 第23-25页 |
3.3 晋江市视频警务的基本建设 | 第25-29页 |
3.3.1 资金投入与新增监控设备建设情况 | 第25-26页 |
3.3.2 视频警务设备保有量与覆盖率 | 第26-27页 |
3.3.3 视频警务的平台与标准建设 | 第27页 |
3.3.4 监控、服务和研判“三室合一”风险防范机制初步建立 | 第27-28页 |
3.3.5 视频警务的资源使用与管理建设 | 第28-29页 |
3.4 晋江市安全社区视频警务建设的成效 | 第29-33页 |
3.4.1 案件侦破率提高 | 第29-30页 |
3.4.2 社区安全感提升 | 第30-31页 |
3.4.3 初步形成了具有战斗力的工作团队 | 第31-33页 |
第4章 晋江市安全社区视频警务建设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3-39页 |
4.1 晋江市安全社区视频警务建设面临的问题 | 第33-36页 |
4.1.1 视频警务系统的各工作部门缺乏高效的协作性 | 第33-34页 |
4.1.2 视频警务系统的运行故障频出 | 第34-35页 |
4.1.3 视频警务系统数据价值的深入挖掘利用能力低下 | 第35-36页 |
4.2 晋江市安全社区视频警务建设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 第36-39页 |
4.2.1 视频警务工作的法律法规体系尚未形成 | 第36-37页 |
4.2.2 视频警务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不够 | 第37页 |
4.2.3 视频监控设备布局与维护不足 | 第37-38页 |
4.2.4 视频警务工作团队的专业水平不高 | 第38-39页 |
第5章 国内外安全社区视频警务建设的实践启示 | 第39-43页 |
5.1 美国洛杉矶橙郡完善的视频警务建设制度 | 第39页 |
5.2 上海普陀区完善的社区视频警务管理制度 | 第39-41页 |
5.3 青岛胶州市完善的视频警务信息共享与实战应用制度 | 第41页 |
5.4 经验启示 | 第41-43页 |
第6章 晋江市安全社区视频警务建设优化对策 | 第43-53页 |
6.1 安全社区视频警务建设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 | 第43-44页 |
6.2 三级安全社区视频警务机构的完善 | 第44-46页 |
6.2.1 专门视频机构 | 第44-45页 |
6.2.2 指挥决策机构 | 第45-46页 |
6.2.3 执行实施机构 | 第46页 |
6.3 安全社区视频警务工作协作性的优化 | 第46-49页 |
6.3.1 视频采集报送机制的优化 | 第46-47页 |
6.3.2 视频分析研判机制的优化 | 第47页 |
6.3.3 视频运用机制的优化 | 第47页 |
6.3.4 视频保障机制的优化 | 第47-48页 |
6.3.5 视频信息安全机制优化 | 第48-49页 |
6.4 安全社区视频警务支撑和服务体系的系统化 | 第49-53页 |
6.4.1 建立系统化的视频警务数据价值深挖体系 | 第49页 |
6.4.2 建立视频警务的延伸服务体系 | 第49-50页 |
6.4.3 完善视频监控的布局与运维管理 | 第50页 |
6.4.4 组建培养视频警务专职队伍 | 第50-53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3-55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53-54页 |
7.2 展望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个人简历、在学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