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中国城市规划及建设论文

四川宜宾横江古镇空间形态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3-22页
    1.1 研究的背景第13-14页
    1.2 研究的对象和内容第14页
        1.2.1 研究对象第14页
        1.2.2 研究内容第14页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14-15页
        1.3.1 研究的目的第15页
        1.3.2 研究的意义第15页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第15-19页
        1.4.1 国外相关研究概述第16-17页
        1.4.2 国内相关研究概述第17-19页
    1.5 研究的方法与框架第19-22页
        1.5.1 研究的方法第19-20页
        1.5.2 技术路线第20-21页
        1.5.3 论文框架第21-22页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第22-30页
    2.1 研究对象概念的明晰与界定第22页
        2.1.1 古镇的概念第22页
        2.1.2 形态的概念第22页
        2.1.3 空间形态的概念第22页
    2.2 空间句法理论第22-29页
        2.2.1 空间句法的理论概述第22-24页
        2.2.2 空间句法的构型分析方法第24-27页
        2.2.3 构型的变量描述第27-29页
    2.3 本章小结第29-30页
第3章 横江古镇的概况第30-36页
    3.1 自然环境概况第30-32页
        3.1.1 地理区位第30页
        3.1.2 地貌特征第30-31页
        3.1.3 气候特征第31-32页
        3.1.4 水文情况第32页
    3.2 人文历史概况第32-35页
        3.2.1 历史沿革第32-34页
        3.2.2 民风民俗第34页
        3.2.3 古镇现状第34-35页
    3.3 本章小结第35-36页
第4章 横江古镇整体空间形态第36-54页
    4.1 古镇形成背景第36-39页
        4.1.1 古镇形成原因第36-37页
        4.1.2 古镇形成因素分析第37-39页
    4.2 古镇构成要素对空间形态的影响第39-47页
        4.2.1 自然要素第40-41页
        4.2.2 经济要素第41-42页
        4.2.3 社会人文要素第42-47页
    4.3 古镇整体空间形态分析第47-53页
        4.3.1 古镇空间形态形成与演变第47-49页
        4.3.2 古镇空间形态整体概述第49-50页
        4.3.3 点状空间第50-51页
        4.3.4 线状空间第51-52页
        4.3.5 面状空间第52-53页
    4.4 本章小结第53-54页
第5章 横江古镇街巷的空间形态第54-82页
    5.1 街巷空间形态第54-56页
        5.1.1 街巷空间形态的主要影响因素第54-56页
        5.1.2 “网络型”的形态结构第56页
    5.2 街巷构成要素第56-66页
        5.2.1 主街第57-59页
        5.2.2 巷道第59-61页
        5.2.3 码头第61-62页
        5.2.4 街巷节点第62-66页
    5.3 街巷空间特征第66-75页
        5.3.1 街巷界面第66-71页
        5.3.2 街巷尺度第71-75页
    5.4 街巷功能第75-76页
        5.4.1 交通联系第75页
        5.4.2 经济活动第75页
        5.4.3 生活交流第75-76页
        5.4.4 生活排水第76页
    5.5 街巷量化分析第76-81页
        5.5.1 集成度分析第77-79页
        5.5.2 平均深度分析第79页
        5.5.3 可理解度分析第79-80页
        5.5.4 结论第80-81页
    5.6 本章小结第81-82页
第6章 横江古镇的建筑空间形态第82-116页
    6.1 建筑布局第82-86页
        6.1.1 建筑选址的影响因素第82-84页
        6.1.2 建筑布局特点第84-86页
    6.2 民居建筑第86-102页
        6.2.1 平面形制第87-92页
        6.2.2 立面形制第92-95页
        6.2.3 特色空间第95-97页
        6.2.4 建筑结构分析第97-100页
        6.2.5 围护结构第100-102页
    6.3 公共建筑第102-103页
    6.4 重点建筑第103-115页
        6.4.1 朱家大院—碉楼第103-105页
        6.4.2 朱家大院—洋楼第105-109页
        6.4.3 肖公馆第109-113页
        6.4.4 炳昌祥第113-114页
        6.4.5 闵家大院第114-115页
    6.5 小结第115-116页
第7章 古镇空间形态的保护与发展第116-129页
    7.1 古镇的特征与价值分析第116-118页
        7.1.1 历史文化价值第116页
        7.1.2 科学价值第116-117页
        7.1.3 艺术价值第117-118页
        7.1.4 情感价值第118页
    7.2 古镇的发展现状第118-120页
        7.2.1 古镇发展的限制因素第118-120页
        7.2.2 古镇发展的相对优势第120页
    7.3 古镇的保护原则与目标第120-121页
        7.3.1 保护总原则第120-121页
        7.3.2 保护目标第121页
    7.4 古镇保护与发展的策略第121-128页
        7.4.1 整体空间格局保护第121-125页
        7.4.2 街巷空间环境第125-127页
        7.4.3 建筑空间保护第127-128页
    7.5 本章小结第128-129页
结语第129-130页
致谢第130-131页
参考文献第131-133页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第133页

论文共13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天马华侨农场与周边地区社会关系研究
下一篇:公共文化服务视角下重庆方志馆建设管理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