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马华侨农场与周边地区社会关系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0页 |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问题意识 | 第8-9页 |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 第9-13页 |
第三节 文献资料 | 第13-14页 |
第四节 调查区域 | 第14-18页 |
第五节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场社镶嵌(1963—1971) | 第20-40页 |
第一节 天马华侨农场的创建 | 第20-32页 |
一、创建原因 | 第20-23页 |
二、安置政策 | 第23-24页 |
三、农场选址 | 第24-27页 |
四、安置人群 | 第27-32页 |
第二节 周边地区——人民公社 | 第32-33页 |
第三节 场社镶嵌关系形态 | 第33-40页 |
一、制度镶嵌 | 第33-35页 |
二、组织镶嵌 | 第35-36页 |
三、人群镶嵌 | 第36-40页 |
第三章 场带集体(1971—1985) | 第40-71页 |
第一节 场带集体前的资源配置 | 第41-47页 |
一、计划经济体制与资源配置 | 第41-43页 |
二、华侨农场与周边地区的资源获取渠道 | 第43-45页 |
三、归侨场员与周边村民的资源获取渠道 | 第45-47页 |
第二节 场带集体关系形态 | 第47-66页 |
一、场社合并 | 第49-50页 |
二、场带集体模式形成的原因 | 第50-55页 |
三、场带集体关系形态 | 第55-59页 |
四、场带集体关系形态的主体差异化 | 第59-66页 |
第三节 基于黏性分析的场带集体关系形态 | 第66-71页 |
一、黏性分析 | 第67页 |
二、制度设计与路径依赖——黏性生成 | 第67-69页 |
三、资源差异和主体偏好——黏性稀释 | 第69-71页 |
第四章 社会融入(1985——2012) | 第71-94页 |
第一节 体制改革 | 第71-79页 |
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 第71-73页 |
二、华侨农场体制改革 | 第73-79页 |
第二节 体制改革与社会关系 | 第79-87页 |
一、华侨农场与地方政府关系 | 第79-82页 |
二、华侨农场与周边地区关系 | 第82-85页 |
三、归侨场员与周边村民关系 | 第85-87页 |
第三节 社会融入 | 第87-94页 |
一、多向分层融入 | 第87-90页 |
二、融入困境 | 第90-94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94-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98页 |
致谢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