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6-33页 |
引言 | 第16页 |
1.1 小麦矮化育种的意义 | 第16-17页 |
1.2 小麦矮秆基因的来源、分类及遗传特性 | 第17-22页 |
1.2.1 小麦矮秆基因的来源及利用 | 第17-18页 |
1.2.2 小麦矮秆基因的分类及遗传特性 | 第18-22页 |
1.3 小麦矮秆基因的遗传效应 | 第22-26页 |
1.3.1 矮秆基因的降秆效应 | 第22页 |
1.3.2 矮秆基因对小麦根系性状的效应 | 第22-23页 |
1.3.3 矮秆基因对小麦胚芽鞘长度的效应 | 第23页 |
1.3.4 矮秆基因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23-24页 |
1.3.5 矮秆基因对小麦产量性状的效应 | 第24-26页 |
1.3.6 矮秆基因对小麦品质性状的效应 | 第26页 |
1.4 小麦矮秆基因与抗旱性 | 第26-28页 |
1.4.1 小麦抗旱性的鉴定评价方法 | 第26-27页 |
1.4.2 矮秆基因与小麦抗旱性 | 第27-28页 |
1.5 小麦矮秆基因的分子标记 | 第28-31页 |
1.6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31-33页 |
1.6.1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31页 |
1.6.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31-32页 |
1.6.3 技术路线 | 第32-33页 |
第二章 矮秆基因Rht13对小麦重要农艺性状的效应 | 第33-47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33-37页 |
2.1.1 材料 | 第33页 |
2.1.2 田间试验设计 | 第33-34页 |
2.1.3 试验方法 | 第34-37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37-45页 |
2.2.1 F_2代基因型的确定 | 第37-38页 |
2.2.2 F_2及F_(2:3) 代各性状遗传力分析 | 第38页 |
2.2.3 Rht13对株高及茎节性状的影响 | 第38-41页 |
2.2.4 Rht13对胚芽鞘及苗期根系性状的影响 | 第41页 |
2.2.5 Rht13对旗叶及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41-42页 |
2.2.6 Rht13对产量及构成要素的影响 | 第42-43页 |
2.2.7 各性状相关性分析 | 第43-45页 |
2.3 讨论 | 第45-46页 |
2.3.1 F_2和F_(2:3)代各性状的广义遗传力 | 第45页 |
2.3.2 Rht13的降秆效应 | 第45-46页 |
2.3.3 Rht13对苗期性状的效应 | 第46页 |
2.3.4 Rht13对小麦旗叶性状的效应 | 第46页 |
2.3.5 Rht13对小麦产量性状的效应 | 第46页 |
2.4 小结 | 第46-47页 |
第三章 Rht13与Rht-D1b及其互作对小麦重要农艺性状的效应 | 第47-61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47-49页 |
3.1.1 材料 | 第47页 |
3.1.2 田间试验设计 | 第47页 |
3.1.3 试验方法 | 第47-49页 |
3.1.4 数据统计分析 | 第49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49-58页 |
3.2.1 Rht13及Rht-D1b基因型的确定 | 第49-51页 |
3.2.2 Rht13与Rht-D1b及其互作对株高及茎节性状的影响 | 第51-54页 |
3.2.3 Rht13与Rht-D1b及其互作对胚芽鞘及根系性状的影响 | 第54-55页 |
3.2.4 Rht13与Rht-D1b及其互作对旗叶性状的影响 | 第55页 |
3.2.5 Rht13与Rht-D1b及其互作对产量及构成要素的影响 | 第55-57页 |
3.2.6 Rht13与Rht-D1b及其互作对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 | 第57-58页 |
3.3 讨论 | 第58-60页 |
3.3.1 Rht13和Rht-D1b及其互作的降秆效应 | 第58页 |
3.3.2 Rht13和Rht-D1b及其互作对苗期性状的效应 | 第58-59页 |
3.3.3 Rht13和Rht-D1b及其互作对小麦旗叶性状的效应 | 第59页 |
3.3.4 Rht13和Rht-D1b及其互作的对小麦产量性状的效应 | 第59页 |
3.3.5 Rht13和Rht-D1b及其互作的对小麦籽粒品质性状的效应 | 第59-60页 |
3.4 小结 | 第60-61页 |
第四章 矮秆基因Rht13与Rht8及其互作对小麦重要农艺性状的效应 | 第61-74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61-63页 |
4.1.1 材料 | 第61页 |
4.1.2 田间试验设计 | 第61页 |
4.1.3 试验方法 | 第61-62页 |
4.1.4 数据统计分析 | 第62-63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63-71页 |
4.2.1 Rht13与Rht8基因型的确定 | 第63-64页 |
4.2.2 Rht13与Rht8及其互作对株高及茎节性状的影响 | 第64-68页 |
4.2.3 Rht13与Rht8及其互作对胚芽鞘及根系性状的影响 | 第68页 |
4.2.4 Rht13与Rht8及其互作对旗叶性状的影响 | 第68-69页 |
4.2.5 Rht13与Rht8及其互作对产量性状的影响 | 第69-71页 |
4.2.6 Rht13与Rht8及其互作对小麦籽粒品质性状的影响 | 第71页 |
4.3 讨论 | 第71-73页 |
4.3.1 Rht13与Rht8及其互作的降秆效应 | 第71-72页 |
4.3.2 Rht13与Rht8及其互作对苗期性状的效应 | 第72页 |
4.3.3 Rht13与Rht8及其互作对小麦旗叶性状的效应 | 第72页 |
4.3.4 Rht13与Rht8及其互作对小麦产量性状的效应 | 第72-73页 |
4.3.5 Rht13与Rht8及其互作对小麦籽粒品质性状的效应 | 第73页 |
4.4 小结 | 第73-74页 |
第五章 水分胁迫下Rht13对小麦农艺性状的影响 | 第74-89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74-76页 |
5.1.1 材料 | 第74-75页 |
5.1.2 抗旱棚试验设计 | 第75页 |
5.1.3 试验方法 | 第75-76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76-86页 |
5.2.1 水分胁迫对小麦相关性状的影响 | 第76-78页 |
5.2.2 干旱处理下矮秆基因对株高相关性状的影响 | 第78-80页 |
5.2.3 干旱处理下矮秆基因对光合生理性状的影响 | 第80-82页 |
5.2.4 干旱处理下矮秆基因对产量相关性状的影响 | 第82-86页 |
5.3 讨论 | 第86-88页 |
5.4 小结 | 第88-89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89-92页 |
6.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89-91页 |
6.1.1 矮秆基因Rht13对小麦重要农艺性状的效应 | 第89页 |
6.1.2 矮秆基因Rht13与Rht-D1b互作对小麦重要农艺性状的效应 | 第89-90页 |
6.1.3 矮秆基因Rht13与Rht8互作对小麦重要农艺性状的效应 | 第90页 |
6.1.4 不同水分处理下矮秆基因的表现及对小麦抗旱相关性状的影响 | 第90-91页 |
6.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100页 |
附录 | 第100-104页 |
致谢 | 第104-105页 |
作者简介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