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论文

网络信息技术进步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研究

摘要第5-8页
Abstract第8-10页
导论第14-35页
    一、选题意义第15-18页
        (一)网络信息技术研究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展的现实需要第15-16页
        (二)网络信息技术研究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第16-18页
    二、概念界定第18-22页
        (一)有关网络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第18-20页
        (二)网络信息技术的两层次:技术事实与应用形态第20-21页
        (三)互联网的技术阶段划分第21-22页
    三、研究综述第22-34页
        (一)网络信息技术与网络实践研究第22-26页
        (二)网络信息技术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第26-34页
    四、研究思路与本文创新第34-35页
第一章 Web 1.0 阶段的网络信息技术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第35-65页
    第一节 Web 1.0 的主要技术特征:超文本互动百科全书第35-42页
        一、数字化网络:普遍适用的信息系统第35-37页
        二、分布式结构:信息对等交换的机制第37-38页
        三、超文本页面:网络信息的呈现方式第38-40页
        四、导航:指向信息资源的引导方式第40-42页
    第二节 Web 1.0 阶段人的思想行为特征:面向网络的信息互动第42-53页
        一、非线性叙事:互联、并行的阅读与记忆方式第42-44页
        二、开放式场景:开放时空下的存在方式第44-45页
        三、装置式交互:身体缺场下的行动方式第45-46页
        四、“夸张型”人格:相对独立、自成风格的人格特点第46-48页
        五、“积木型”组织:堆砌式的组织结构第48-49页
        六、索取式共享:按“网”索骥的利益享用方式第49-50页
        七、围观式影响力:“面对面凝视”展现的影响力第50-52页
        八、“破坏性”创造:批判中创造的表达方式与文化环境第52-53页
    第三节 Web 1.0 阶段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特色鲜明的网络教育阵地第53-65页
        一、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第53-56页
        二、用技术手段增强思想行为的指引把关力度第56-58页
        三、用技术工具促进教育主客双方的互动交流第58-59页
        四、把握顺应“网络人”的技术特质第59-60页
        五、用信息化提高教育有效性第60-61页
        六、巧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载体吸引力第61-63页
        七、坚持兼容并包释放教育辐射力第63-64页
        八、注重心理调适促进人格完善第64-65页
第二章 Web 2.0 阶段的网络信息技术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第65-92页
    第一节 Web 2.0 的主要技术特征:共享共建的信息互动平台第65-70页
        一、聚合与协同:分布式信息制造方式第65-67页
        二、个性化框架:用户数据成为网络核心第67-69页
        三、用户体验:多功能、有感染力、易于使用的网络第69-70页
    第二节 Web 2.0 阶段人的思想行为特征:面向网络的交往互动第70-81页
        一、公共性思考:包容万象的大规模知识生产方式第70-72页
        二、交替性场景:网络身份与现实身份融合的生存方式第72-73页
        三、“表演型”人格:表现自我的人格特点第73-74页
        四、蚁群式组织:自发协调的组织结构第74-76页
        五、流动式交互:鲜活、立体的行动方式第76-77页
        六、给予式共享:积少成多的“盈余”性利益第77-78页
        七、辩论式影响力:自下而上、自发使用的影响力第78-80页
        八、喧哗并沉默:少数派施压的意见环境第80-81页
    第三节 Web 2.0 阶段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多元多维的互动教育平台第81-92页
        一、用博客拓宽教育自媒体渠道第82-83页
        二、用网络头条强化大众化理论宣讲第83-85页
        三、用网络百科为思想政治教育拓宽知识支持第85-86页
        四、用网络视频激发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第86-87页
        五、推动“入眼”到“入心”,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第87-88页
        六、兼顾“动情”与“晓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第88-89页
        七、平衡“技能”与“品味”,抵御技术的负面效应第89-92页
第三章 Web 3.0 阶段的网络信息技术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第92-112页
    第一节 Web 3.0 的主要技术特征:智能化网络世界第92-99页
        一、泛在化:实物与信息在“互联网+”中共存融合第92-95页
        二、拟像化与实体化:全面模拟现实的网络世界第95-97页
        三、智能化与可视化:内在信息含义在大数据中彰显第97-99页
    第二节 Web 3.0 阶段人的思想行为特征:面向万物的互联互动第99-103页
        一、在线+在世:相互接轨的生存方式第99-101页
        二、共用+共有:相互融合的共享模式第101-102页
        三、有形+无形:高度可塑的生存边界第102-103页
    第三节 Web 3.0 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现实生活的智慧教育窗口第103-112页
        一、用微博、微信把“微课堂”开进生活第104-105页
        二、用“慕课”平台给“网教育”浇灌思想营养第105-107页
        三、实现泛在化、个性化、综合化思想政治教育第107-108页
        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量化研究第108-110页
        五、用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创新精神第110-112页
第四章 网络信息技术进步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规律性第112-129页
    第一节 网络信息技术进步基本特征与规律性第112-117页
        一、辐射:信息技术扩散渗透的拓展方式第112-114页
        二、迭代:信息技术新陈代谢的发展模式第114-116页
        三、对流:信息技术系统创新的驱动力第116-117页
    第二节 思想行为方式演进的基本特征第117-122页
        一、技术规范:提供人类网络实践的理性规约第118-119页
        二、虚实融合:拓宽人类网络实践的新时空第119-120页
        三、去中心化:确立人类在网络实践中的平等地位第120-121页
        四、弹性反应:延展人类网络实践的自主选择域第121-122页
    第三节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征与发展趋势第122-129页
        一、隐含化:化整为零的隐形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第122-123页
        二、虚实结合:网上网下有机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场域第123-125页
        三、分众化:量身定做,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第125-126页
        四、感官增强:交互呈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第126-127页
        五、反馈调节:丰富教育中介,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联系第127-129页
第五章 网络信息技术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机制第129-141页
    第一节 网络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动力第129-133页
        一、信息需求深化第129-131页
        二、教育需求深化第131-132页
        三、信息需求与教育需求的相互契合第132-133页
    第二节 网络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价值第133-137页
        一、适用网络信息技术:从信息依赖到信息自觉的转换第133-135页
        二、善用网络信息技术:从信息自觉到信息智慧的转换第135-137页
    第三节 网络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功能第137-141页
        一、聚合优化功能第138-139页
        二、分析研判功能第139页
        三、质能适配功能第139-141页
第六章 网络信息技术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策略第141-151页
    第一节 矫正“技术失语症”,疏通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渠道第141-145页
        一、疏通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渠道的根本要求第141-142页
        二、疏通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渠道的历史经验第142-143页
        三、疏通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渠道的方式第143-145页
    第二节 巧妙运用技艺融合,强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第145-148页
        一、思想政治教育技术与艺术的多层次贯通第145-146页
        二、思想政治教育技术与艺术融合的历史经验第146页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技术与艺术的融合方式第146-148页
    第三节 善用网络综合治理,有效应对思想领域挑战第148-151页
        一、滥用网络信息技术带来的思想领域挑战第148-149页
        二、善用网络治理应对思想领域挑战第149-151页
结语:让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中彰显魅力第151-153页
参考文献第153-162页
致谢第162-163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第163页

论文共1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水利投资对农业经济增长的滞后效应及影响路径研究--以陕西省为例
下一篇:基于粮食安全的山东省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