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章 绪论 | 第7-14页 |
1.1 研究的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7-9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7-8页 |
1.1.2 选题的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9-12页 |
1.2.1 研究现状及其存在的不足 | 第9-11页 |
1.2.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11-12页 |
1.3 研究问题与方法 | 第12-14页 |
1.3.1 研究问题 | 第12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第二章 谍战剧的概述 | 第14-19页 |
2.1 谍战剧概念的界定 | 第14-15页 |
2.2 谍战剧的变迁 | 第15-19页 |
2.2.1 建国初——20世纪70、80年代:反特片 | 第15-17页 |
2.2.2 20世纪80年代——90年代:涉案剧 | 第17页 |
2.2.3 21世纪初至今:谍战剧 | 第17-19页 |
第三章 国民党特工形象的框架分析 | 第19-36页 |
3.1 研究对象的选择 | 第19-21页 |
3.1.1 研究时间范围的选择 | 第19页 |
3.1.2 研究样本的选择 | 第19-21页 |
3.2 研究框架的制定 | 第21页 |
3.3 高层框架——主题框架分析 | 第21-24页 |
3.4 中层框架——创作框架分析 | 第24-28页 |
3.4.1 政治创作的历史化 | 第24-26页 |
3.4.2 情感创作的人性化 | 第26-27页 |
3.4.3 “以事写人”取代“以人写事” | 第27-28页 |
3.5 低层框架——形象框架分析 | 第28-36页 |
3.5.1 国民党特工的伦理形象分析 | 第28-30页 |
3.5.2 国民党特工的职业形象分析 | 第30-31页 |
3.5.3 国民党特工的表象描述分析 | 第31-33页 |
3.5.4 国民党特工的性格特点分析 | 第33-36页 |
第四章 2005年以来中国大陆谍战剧中国民党特工形象发展的原因 | 第36-48页 |
4.1 谍战剧和政治 | 第36-38页 |
4.1.1 意识形态监管谍战剧的创作 | 第36-37页 |
4.1.2 时代精神影响国民党特工形象定位 | 第37-38页 |
4.2 谍战剧和市场 | 第38-44页 |
4.2.1 电视剧产业链的优化 | 第39-42页 |
4.2.2 “收视率是万恶之源” | 第42-44页 |
4.3 谍战剧和受众审美 | 第44-48页 |
4.3.1 当下社会的景观消费 | 第45页 |
4.3.2 受众的自我投射 | 第45-46页 |
4.3.3 受众的审美期待 | 第46-48页 |
结语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附表 | 第52-5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