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引言 | 第8-16页 |
|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8-10页 |
| 1.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 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 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4页 |
| 1.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 2.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 (四)研究特色 | 第14-16页 |
| 一、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概述 | 第16-24页 |
| (一)积极心理学的内涵与方法 | 第16-20页 |
| 1. 积极心理学的产生缘由 | 第16-17页 |
| 2. 积极心理学的内涵 | 第17-19页 |
| 3. 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 (二)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 第20-24页 |
| 1. 心理学基础 | 第20-21页 |
| 2. 哲学基础 | 第21-24页 |
| 二、积极心理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应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24-29页 |
| (一)积极心理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应用的必要性 | 第24-26页 |
| 1. 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 第24-25页 |
| 2. 转变教师教学侧重点 | 第25页 |
| 3. 推动学生知行合一 | 第25-26页 |
| (二)积极心理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应用的可行性 | 第26-29页 |
| 1. 符合科学发展观 | 第26页 |
| 2. 强化素质教育 | 第26-27页 |
| 3. 重视主观幸福感 | 第27-29页 |
| 三、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9-38页 |
| (一)存在的问题 | 第29-32页 |
| 1. 部分学生的错误认知 | 第30页 |
| 2. 多数教学活动缺乏积极的体验 | 第30-32页 |
| 3. 不良的社会组织系统 | 第32页 |
| (二)原因的分析 | 第32-38页 |
| 1. 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 | 第32-34页 |
| 2. 应试教育的消极影响 | 第34-36页 |
| 3. 社会组织系统发展不平衡 | 第36-38页 |
| 四、积极心理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策略 | 第38-52页 |
| (一)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 | 第38-42页 |
| 1. 制订合适的学习目标 | 第38-40页 |
| 2. 增加积极的学习体验 | 第40-41页 |
| 3. 培养积极的学习观念 | 第41-42页 |
| (二)构建积极的教学体系 | 第42-47页 |
| 1. 树立积极的教育观念 | 第42-44页 |
| 2. 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 第44-45页 |
| 3. 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 | 第45-46页 |
| 4. 选用多样的考核方式 | 第46-47页 |
| (三)优化社会组织环境 | 第47-52页 |
| 1. 构建积极的社会环境 | 第48-49页 |
| 2. 创建乐观的校园环境 | 第49-50页 |
| 3. 建立健康的家庭关系 | 第50-52页 |
| 结语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 附录 | 第56-58页 |
| 致谢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