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土力学、地基基础工程论文--各类型土与地基论文--黄土与地基论文

考虑可溶盐对黄土微结构作用效应的湿陷机理研究

中文摘要第3-4页
英文摘要第4-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9页
    1.1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第10-12页
        1.1.1 课题的提出第10-11页
        1.1.2 研究意义第11-12页
    1.2 黄土湿陷性研究综述第12-16页
        1.2.1 黄土湿陷性的定义第12-13页
        1.2.2 盐溶对湿陷的作用效应第13页
        1.2.3 黄土微结构研究第13-14页
        1.2.4 黄土湿陷机理研究第14-15页
        1.2.5 高压力下黄土湿陷性研究第15-16页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内容第16-18页
        1.3.1 研究思路及方法第16页
        1.3.2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第16-17页
        1.3.3 研究技术路线第17-18页
    1.4 本章小结第18-19页
第二章 区域环境地质概况第19-26页
    2.1 吕梁区域环境地质条件第19-20页
        2.1.1 气象水文第19页
        2.1.2 地形地貌第19-20页
        2.1.3 地层岩性第20页
        2.1.4 地质构造第20页
    2.2 泾阳区域环境地质条件第20-22页
        2.2.1 气象水文第20-21页
        2.2.2 地形地貌第21页
        2.2.3 地层岩性第21-22页
        2.2.4 地质构造第22页
    2.3 陇东区域环境地质条件第22-25页
        2.3.1 气象水文第22-23页
        2.3.2地形地貌第23-24页
        2.3.3 地层岩性第24页
        2.3.4 地质构造第24-25页
    2.4 本章小结第25-26页
第三章 黄土物质结构构成及其基本性质第26-38页
    3.1 研究区黄土取样点背景介绍第26-27页
    3.2 黄土的物质成分第27-29页
        3.2.1 颗粒成分第27-28页
        3.2.2 矿物成分第28页
        3.2.3 化学成分第28-29页
        3.2.4 可溶盐分第29页
    3.3 黄土的结构性第29-33页
        3.3.1 黄土结构的形成第29-30页
        3.3.2 黄土的结构特征第30-33页
    3.4 黄土的基本性质第33-37页
        3.4.1 黄土的物理性质第33页
        3.4.2 黄土的水理性质第33-36页
        3.4.3 黄土的力学性质第36-37页
    3.5 本章小结第37-38页
第四章 黄土湿陷性的影响因素分析第38-51页
    4.1 湿陷变形与湿陷系数第38-39页
    4.2 黄土湿陷性与物理指标关系分析第39-43页
        4.2.1 含水量与黄上湿陷性第39-40页
        4.2.2 饱和度与黄上湿陷性第40-41页
        4.2.3 密度与黄土湿陷性第41-42页
        4.2.4 孔隙比与黄土湿陷性第42-43页
    4.3 不同区域的黄土湿陷性第43-45页
        4.3.1 不同地区黄上湿陷性对比第43-44页
        4.3.2 区域差异湿陷性影响因素分析第44-45页
    4.4 不同时代的黄土湿陷性第45-46页
        4.4.1 不同时代黄土湿陷性对比第45页
        4.4.2 时代差异湿陷性影响因素分析第45-46页
    4.5 不同深度的黄土湿陷性第46-47页
        4.5.1 不同深度黄土湿陷性对比第46-47页
        4.5.2 深度差异湿陷性影响因素分析第47页
    4.6 溶盐对黄土湿陷性的作用效应第47-50页
        4.6.1 易溶盐与黄土湿陷性第49页
        4.6.2 中溶盐和难溶盐与黄土湿陷性第49-50页
    4.7 本章小结第50-51页
第五章 黄土微结构对黄土湿陷的作用效应第51-79页
    5.1 黄土微结构图像的获取第51页
        5.1.1 黄土微结构观察试样的制备第51页
        5.1.2 扫描电子显微镜下黄土微结构观察第51页
    5.2 黄土微结构与湿陷性的定性分析第51-57页
        5.2.1黄土微结构类型分类与湿陷性第51-52页
        5.2.2 骨架颗粒形态与湿陷性第52-53页
        5.2.3 骨架颗粒的接触关系与湿陷性第53-54页
        5.2.4 骨架颗粒的连结形式与湿陷性第54-55页
        5.2.5 孔隙特征与湿陷性第55-57页
    5.3 黄土微结构与湿陷性的定量分析第57-66页
        5.3.1 Image-Pro Plus(IPP)软件介绍第57页
        5.3.2 微结构图像预处理第57-58页
        5.3.3 孔隙的变化分析第58-62页
        5.3.4 颗粒的特征分析第62-66页
    5.4 基于有限差分法的骨架颗粒三维动态仿真第66-73页
        5.4.1 有限差分法基本方程第66-67页
        5.4.2 三维问题有限差分数值原理第67-68页
        5.4.3 不同形状颗粒的微结构变形仿真第68-73页
    5.5 黄土湿陷机理第73-78页
        5.5.1 百家争鸣的黄土湿陷假说(理论)第73-76页
        5.5.2 黄土湿陷机理第76-78页
    5.6 本章小结第78-79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79-81页
    6.1 结论第79-80页
    6.2 展望第80-81页
参考文献第81-8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86-87页
致谢第87页

论文共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边疆汉授蒙族高中生化学合作学习研究--以呼伦贝尔市海拉尔一中高一学生为例
下一篇:贵州苗族民俗中的高中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