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能源与动力工程论文--热力工程、热机论文--燃料与燃烧论文

单颗煤粒着火特性实验与模型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主要符号对照表第9-12页
第1章 引言第12-32页
    1.1 研究背景第12-13页
    1.2 煤着火特性实验研究现状第13-24页
        1.2.1 煤着火过程与现象第13-14页
        1.2.2 煤着火机理的研究第14-16页
        1.2.3 煤着火影响因素研究第16-24页
    1.3 单颗煤粒着火特性模型研究现状第24-27页
        1.3.1 大颗煤粒热解过程模型研究第24-25页
        1.3.2 单颗煤粒着火模型研究第25-27页
    1.4 微重力条件煤着火研究现状第27-30页
        1.4.1 微重力条件的传热传质特性第27页
        1.4.2 微重力条件煤着火特性研究现状第27-30页
    1.5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第30-32页
第2章 微重力和常重力下实验装置与实验方法第32-46页
    2.1 本章引论第32页
    2.2 实验装置与方法第32-40页
        2.2.1 微重力实验实现第32-33页
        2.2.2 实验台设计与建立第33-36页
        2.2.3 测温方法第36-40页
    2.3 实验样品与工况第40页
    2.4 微重力实验煤粒中心温升过程第40-41页
    2.5 SJ-10 卫星 ——煤燃烧箱载荷第41-45页
        2.5.1 微型加热炉单元第43页
        2.5.2 送样单元第43-44页
        2.5.3 给排气单元第44-45页
    2.6 本章小结第45-46页
第3章 微重力和常重力下煤颗粒着火特性实验研究第46-69页
    3.1 本章引论第46页
    3.2 微重力和常重力下氧气浓度对煤粒着火特性的影响第46-55页
        3.2.1 着火现象描述第46-48页
        3.2.2 氧气浓度对着火延迟时间的影响第48-49页
        3.2.3 氧气浓度对着火温度的影响第49-50页
        3.2.4 氧气浓度对无烟煤和褐煤着火特性的影响第50-55页
    3.3 粒径对煤粒着火特性的影响第55-56页
    3.4 环境气氛对煤粒着火特性的影响第56-58页
    3.5 对流作用对煤粒着火特性的影响第58-67页
        3.5.1 不同对流强度下烟煤的着火特性第58-64页
        3.5.2 不同对流强度下无烟煤的着火特性第64-66页
        3.5.3 不同对流强度下的着火模式图谱第66-67页
    3.6 本章小结第67-69页
第4章 考虑内部导热单颗煤粒瞬态着火模型及射流火焰模拟第69-94页
    4.1 本章引论第69页
    4.2 考虑颗粒内部导热的一维瞬态着火模型第69-83页
        4.2.1 物理模型第69-70页
        4.2.2 守恒方程第70页
        4.2.3 边界条件设置第70-72页
        4.2.4 方程无量纲化第72-73页
        4.2.5 数值求解方法第73-76页
        4.2.6 热解模型的选取第76-78页
        4.2.7 着火判据的选取第78-81页
        4.2.8 表面氧化反应动力学参数第81-83页
    4.3 不同气氛下着火模型参数选取第83-86页
        4.3.1 比热容、导热系数选取第83-85页
        4.3.2 扩散系数的选取第85页
        4.3.3 表面气化反应动力学参数第85-86页
    4.4 射流火焰现象模拟第86-92页
        4.4.1 挥发分喷射形成的较大孔隙第86-88页
        4.4.2 挥发分射流条件第88-89页
        4.4.3 射流火焰模拟第89-92页
    4.5 本章小结第92-94页
第5章 单颗煤粒模型研究及与实验结果比较第94-116页
    5.1 本章引论第94页
    5.2 模型验证第94-97页
        5.2.1 微重力实验数据验证第94-95页
        5.2.2 空间气相温度、组分浓度及内部温度分布曲线第95-97页
    5.3 模型预测第97-114页
        5.3.1 氧气浓度的影响第97-99页
        5.3.2 粒径的影响第99-101页
        5.3.3 加热速率的影响第101-103页
        5.3.4 不同气氛的影响第103-104页
        5.3.5 着火图谱第104-108页
        5.3.6 挥发分喷射现象的模型研究结果第108-113页
        5.3.7 煤颗粒内部温度梯度的影响第113-114页
    5.4 本章小结第114-116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116-119页
    6.1 主要结论第116-117页
    6.2 主要创新点第117-118页
    6.3 研究展望第118-119页
参考文献第119-127页
致谢第127-129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29页

论文共12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知识集成的直升机维修性评价方法研究
下一篇:复杂环境下智能车辆动态目标三维感知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