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9页 |
1.1 印染废水处理概况 | 第14页 |
1.2 高级氧化技术 | 第14-19页 |
1.2.1 基于羟基自由基的Fenton氧化技术 | 第15-16页 |
1.2.2 基于硫酸根自由基的过硫酸盐氧化技术 | 第16-19页 |
1.3 Co/PMS系统的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1.3.1 Co/PMS系统简介 | 第19页 |
1.3.2 均相Co/PMS系统 | 第19-20页 |
1.3.3 非均相Co/PMS系统 | 第20-21页 |
1.4 氧化石墨烯 | 第21-22页 |
1.4.1 氧化石墨烯的结构及性能 | 第21-22页 |
1.4.2 氧化石墨烯作为催化剂载体的研究进展 | 第22页 |
1.5 TEMPO氧化纤维素纳米纤维 | 第22-24页 |
1.5.1 TEMPO催化氧化纤维素的机理 | 第23-24页 |
1.5.2 TEMPO氧化纤维素在增强复合材料机械性能方面的应用 | 第24页 |
1.6 无机盐离子的影响 | 第24-25页 |
1.7 活性炭作为催化剂载体的应用 | 第25页 |
1.8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25-26页 |
1.9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6-29页 |
1.9.1 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1.9.2 技术路线 | 第27-29页 |
第二章 Co_3O_4/GO/TOCNs催化剂的制备及结构表征 | 第29-39页 |
2.1 引言 | 第29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9-34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29-30页 |
2.2.2 实验设备 | 第30页 |
2.2.3 催化剂的制备 | 第30-33页 |
2.2.4 材料测试及表征 | 第33-34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4-37页 |
2.3.1 XRD分析 | 第34-35页 |
2.3.2 FT-IR分析 | 第35页 |
2.3.3 SEM分析 | 第35-36页 |
2.3.4 TEM分析 | 第36-37页 |
2.3.5 EDS分析 | 第3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三章 非均相Co_3O_4/GO/TOCNs/PMS体系催化氧化降解酸性橙Ⅱ的研究 | 第39-49页 |
3.1 引言 | 第39-40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0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40页 |
3.2.2 试验方法 | 第40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0-47页 |
3.3.1 Co_3O_4/GO/TOCNs催化剂的催化活性研究 | 第40-42页 |
3.3.2 催化氧化反应影响因素的研究 | 第42-46页 |
3.3.3 催化剂的稳定性测试 | 第46-4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四章 无机盐离子对Co_3O_4/GO/TOCNs/PMS体系催化氧化降解酸性橙Ⅱ的影响 | 第49-54页 |
4.1 引言 | 第49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49-50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49页 |
4.2.2 试验方法 | 第49-50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0-53页 |
4.3.1 H_2PO_4~?的影响 | 第50页 |
4.3.2 HCO_3~?的影响 | 第50-51页 |
4.3.3 Cl~?的影响 | 第51-52页 |
4.3.4 NO_3~?的影响 | 第52-5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五章 Co_3O_4/GO/TOCNs的活性炭改性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 第54-62页 |
5.1 引言 | 第54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54-55页 |
5.2.1 实验材料 | 第54页 |
5.2.2 材料制备 | 第54-55页 |
5.2.3 实验方法 | 第55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55-61页 |
5.3.1 催化氧化反应影响因素的研究 | 第55-59页 |
5.3.2 Co_3O_4/GO/TOCNs和Co_3O_4/GO/TOCNs/AC吸附及催化性能比较 | 第59-60页 |
5.3.3 催化剂的稳定性测试 | 第60-6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六章 结论、创新之处、展望及建议 | 第62-65页 |
6.1 结论 | 第62-63页 |
6.2 创新之处 | 第63-64页 |
6.3 展望及建议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4页 |
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