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5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页 |
1.2 阀的分类 | 第8-9页 |
1.3 阀体的研究现状及在CFD模拟的进展 | 第9-12页 |
1.3.1 节流阀的发展概况 | 第9页 |
1.3.2 国外阀体冲蚀问题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3.3 国内阀体冲蚀问题的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4 流固耦合问题的研究进展 | 第12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第二章 冲蚀磨损的理论研究 | 第15-25页 |
2.1 冲蚀磨损的分类及实例 | 第15页 |
2.2 冲蚀磨损的理论发展 | 第15-20页 |
2.2.1 微切削理论 | 第15-17页 |
2.2.2 HUTCHINGS的单个粒子的冲蚀切削模型 | 第17页 |
2.2.3 锻造挤压理论 | 第17-18页 |
2.2.4 二次冲蚀理论 | 第18页 |
2.2.5 磨损的经验公式 | 第18-20页 |
2.3 影响冲蚀磨损的因素 | 第20-23页 |
2.3.1 冲蚀角度的影响 | 第20-21页 |
2.3.2 粒径大小的影响 | 第21页 |
2.3.3 粒径形状的影响 | 第21-22页 |
2.3.4 粒子速度的影响 | 第22页 |
2.3.5 冲蚀时间的影响 | 第22页 |
2.3.6 靶材性质的影响 | 第22-23页 |
2.4 冲蚀效率的定义 | 第23-24页 |
2.5 冲蚀模型的建立 | 第24-25页 |
第三章 针型节流阀的模拟方法及相应的控制方程 | 第25-37页 |
3.1 CFD模拟应用的介绍 | 第25-26页 |
3.2 FLUENT软件的介绍 | 第26-27页 |
3.3 节流阀的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 | 第27页 |
3.4 建立相关的数学方程 | 第27-33页 |
3.4.1 建立流体动力学控制方程 | 第27-28页 |
3.4.2 建立固体流动控制方程 | 第28页 |
3.4.3 建立流-固耦合方程 | 第28-29页 |
3.4.4 湍流模型的确定 | 第29-31页 |
3.4.5 雷诺应力模型 | 第31-33页 |
3.5 分离颗粒相模拟方法 | 第33-35页 |
3.5.1 离散相模型 | 第33页 |
3.5.2 计算离散性轨道 | 第33-34页 |
3.5.3 颗粒相的离散格式和压力插补格式 | 第34-35页 |
3.5.4 两相耦合作用 | 第35页 |
3.6 压力与速度耦合 | 第35-37页 |
第四章 几何模型的建立及可靠性分析 | 第37-42页 |
4.1 计算模型及方法确立 | 第37-38页 |
4.1.1 确立几何模型 | 第37-38页 |
4.1.2 建立有限元模型 | 第38页 |
4.2 边界条件设定 | 第38-39页 |
4.3 网格划分 | 第39-40页 |
4.4 计算求解 | 第40页 |
4.5 网格无关性验证 | 第40-42页 |
第五章 液相流场的数值模拟 | 第42-71页 |
5.1 液相的流场特性 | 第42-69页 |
5.1.1 三种不同开度下的速度分布规律研究 | 第42-56页 |
5.1.2 三种不同开度下的流场压力分布规律 | 第56-69页 |
5.2 小结 | 第69-71页 |
5.2.1 速度对比分析 | 第69页 |
5.2.2 压力对比分析 | 第69-71页 |
第六章 液固两相流中变参数流动的模拟结果分析 | 第71-93页 |
6.1 边界条件设定 | 第71页 |
6.2 三种不同开度下的磨损分析 | 第71-77页 |
6.2.1 分析不同开度下压力与速度分布规律 | 第71-73页 |
6.2.2 分析不同开度引起的冲蚀磨损分布规律 | 第73-77页 |
6.3 不同入口速度引起的磨损分析 | 第77-83页 |
6.3.1 分析不同速度引起的总压与流速分布规律 | 第77-79页 |
6.3.2 不同入口流速引起的磨损分析 | 第79-83页 |
6.4 不同粒径引起的磨损分析 | 第83-89页 |
6.4.1 分析不同粒径引起的总压与速度分布规律 | 第83-85页 |
6.4.2 分析不同粒径引起的磨损分布规律 | 第85-89页 |
6.5 冲蚀率变化趋势 | 第89-91页 |
6.6 小结 | 第91-93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3-95页 |
7.1 结论 | 第93页 |
7.2 展望 | 第93-95页 |
致谢 | 第95-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0页 |
攻读硕士论文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00-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