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1.2.1 关于网络公共危机的研究 | 第12-13页 |
1.2.2 关于“蝴蝶效应”的研究 | 第13-14页 |
1.2.3 关于协同治理理论的研究 | 第14-15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 创新点与不足 | 第16-17页 |
1.4.1 创新点 | 第16页 |
1.4.2 不足 | 第16-17页 |
第2章 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概述 | 第17-21页 |
2.1 基本概念阐释 | 第17-19页 |
2.1.1 公共危机 | 第17页 |
2.1.2 蝴蝶效应 | 第17-18页 |
2.1.3“蝴蝶效应”型公共危机 | 第18-19页 |
2.2 相关理论阐释 | 第19-21页 |
2.2.1 善治理论 | 第19-20页 |
2.2.2 协同治理理论 | 第20-21页 |
第3章“蝴蝶效应”型公共危机特征及治理存在的问题 | 第21-35页 |
3.1“蝴蝶效应”型公共危机的特征 | 第21-26页 |
3.1.1 危机反应时间减少 | 第21-23页 |
3.1.2 危机发生概率增大 | 第23-24页 |
3.1.3 危机发展程度加剧 | 第24-25页 |
3.1.4 危机持续时间延长 | 第25-26页 |
3.2“蝴蝶效应”型公共危机的影响 | 第26-31页 |
3.2.1 积极效应 | 第27-29页 |
3.2.2 消极影响 | 第29-31页 |
3.3 存在的问题 | 第31-35页 |
3.3.1 政府舆论引导不善 | 第31-32页 |
3.3.2 网媒缺乏有效监管 | 第32页 |
3.3.3 网民的利益诉求未满足 | 第32-35页 |
第4章“蝴蝶效应”型公共危机的形成 | 第35-45页 |
4.1“蝴蝶效应”传播特征 | 第35-36页 |
4.1.1 非线性 | 第35页 |
4.1.2 不确定性 | 第35-36页 |
4.1.3 有序到无序的循环 | 第36页 |
4.2“蝴蝶效应”型公共危机的形成诱因 | 第36-39页 |
4.2.1 网民的非理性 | 第37页 |
4.2.2 网民素质和关注度 | 第37-38页 |
4.2.3 新兴媒体的出现 | 第38-39页 |
4.3“蝴蝶效应”型公共危机的产生 | 第39-45页 |
4.3.1 初始条件的敏感性 | 第39页 |
4.3.2 理性公民崛起 | 第39-41页 |
4.3.3 动能的叠加和同体的共鸣 | 第41-42页 |
4.3.4 意见领袖的突起 | 第42-43页 |
4.3.5 效果涌现 | 第43-45页 |
第5章“蝴蝶效应”型公共危机应对策略 | 第45-55页 |
5.1 加快政府的“元治理”角色转变 | 第45-50页 |
5.1.1 明确定位,转变思想 | 第46-47页 |
5.1.2 加快危机信息法制建设 | 第47-48页 |
5.1.3 加强网络公共危机信息采集与监测 | 第48页 |
5.1.4 建立常设机构,加强网络公共危机预警 | 第48-49页 |
5.1.5 重视多元主体合作以及网络公共危机善后机制 | 第49-50页 |
5.2 加强网媒经营者的自我约束 | 第50-52页 |
5.2.1 加强同行及部门的协调 | 第51页 |
5.2.2 提升素养,加强自律 | 第51页 |
5.2.3 提高媒介监测技术 | 第51-52页 |
5.3 促进第三方主体的积极参与 | 第52-53页 |
5.4 提高网络言论个体的自律意识 | 第53-55页 |
5.4.1 言论主体增加自我约束力 | 第53页 |
5.4.2 实行网络实名制 | 第53-55页 |
结语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