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9-26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及方法 | 第9-13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 第13-19页 |
一、犯罪新闻报道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二、对女大学生群体的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三、对“女大学生失联”的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四、可进一步研究的领域 | 第18-19页 |
第三节 社会性别与媒介研究 | 第19-26页 |
一、“性”与“社会性别”概念的界定 | 第19-20页 |
二、社会性别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 第20-23页 |
三、媒介与性别研究在中国 | 第23-26页 |
第一章 “女大学生失联”报道的现状呈现 | 第26-41页 |
第一节 “女大学生失联”事件回顾与概述 | 第26-29页 |
一、开端:重庆高渝失联 | 第26-27页 |
二、热议:女大学生被害信息陆续披露 | 第27页 |
三、后续:各种失联事件竞相上演 | 第27-29页 |
第二节 “女大学生失联”报道的现状分析 | 第29-41页 |
一、报道数量及频率 | 第29-30页 |
二、报道篇幅及体裁 | 第30-32页 |
三、报道主要内容 | 第32-35页 |
四、报道来源媒体及信源 | 第35-38页 |
五、报道标题关键词 | 第38-39页 |
六、报道议程归属 | 第39-41页 |
第二章 媒体追逐报道“女大学生失联”事件的原因分析 | 第41-53页 |
第一节 “性”与“犯罪”的新闻价值促使媒体追逐报道 | 第41-44页 |
一、“性”的刺激性和“犯罪”的冲击性 | 第41-42页 |
二、“失联”的接近性和“安全问题”的重要性 | 第42-44页 |
第二节 商业经济利益的追求是媒体报道的动力因素 | 第44-47页 |
一、迎合受众心理需求 | 第44-46页 |
二、报道“不正常”事物与作为畅销符号的女性 | 第46-47页 |
第三节 传媒工作者社会性别意识缺失与偏差 | 第47-50页 |
一、传媒工作者客观上缺失社会性别意识 | 第47-48页 |
二、传媒工作者主观上社会性别意识缺失 | 第48-50页 |
第四节 性别陈规与男权意识 | 第50-53页 |
一、以“男尊女卑”为代表的传统性别文化 | 第50-51页 |
二、男性视域的集体无意识 | 第51-53页 |
第三章 “女大学生失联”报道存在的问题——基于社会性别视角 | 第53-76页 |
第一节 媒体对“女大学生失联”事件的追逐 | 第53-59页 |
一、过度报道造成“女大学生失联”的媒介恐慌 | 第53-58页 |
二、刻意挖掘造成“女大学生失联”的多米诺效应 | 第58-59页 |
第二节 偏差与歧视:异化的女大学生群体形象 | 第59-67页 |
一、标签化制作——“女大学生易失联”深入人心 | 第60-62页 |
二、性别刻板——女大学生群体形象浅薄化 | 第62-67页 |
第三节 谴责与凝视:媒体对失联女大学生“二次伤害” | 第67-70页 |
一、归因错置——谴责失联女大学生 | 第67-69页 |
二、细节化描写——被凝视的女大学生客体 | 第69-70页 |
第四节 女大学生公共空间安全问题的解决止步不前 | 第70-76页 |
一、议程局限——现象报道滥觞而深层分析缺乏 | 第71-72页 |
二、位置边缘——置于新闻与娱乐的模糊地带 | 第72-73页 |
三、麻痹与弱化——防害论述沦为传统性别文化的训育文本 | 第73-76页 |
第四章 改善媒体女性受侵害事件报道性别偏差的建议 | 第76-85页 |
第一节 政府与社会宏观推进 | 第76-80页 |
一、借鉴经验,完善性别平等的法律法规 | 第76-77页 |
二、传媒监测机制真正发挥起监测、引领的作用 | 第77-79页 |
三、建立性别平等教育长效机制,形成平等性别文化氛围 | 第79-80页 |
第二节 大众传媒的自律与完善 | 第80-82页 |
一、提高记者、编辑性别平等意识的认知和运用能力 | 第80-81页 |
二、提高记者、编辑的社会责任意识 | 第81-82页 |
第三节 公众媒介素养的培养和社会性别意识的增强 | 第82-85页 |
一、培养批判型受众 | 第82-83页 |
二、赋权与女性群体自身性别意识的增强 | 第83-85页 |
结语 | 第85-88页 |
一、研究结论 | 第85-86页 |
二、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 第86-88页 |
附录 | 第88-108页 |
一、编码表 | 第88-89页 |
二、样本 | 第89-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5页 |
一、专著 | 第108-110页 |
二、论文 | 第110-114页 |
三、数据与新闻资料 | 第114-115页 |
后记 | 第115-116页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 第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