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新闻学、新闻事业论文--新闻采访和报道论文

框架理论视域下的《中国日报》雾霾报道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绪论第9-20页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9-11页
        一、研究背景第9页
        二、研究意义第9-11页
    第二节 研究的方法第11-12页
        一、文本分析与内容分析第11-12页
        二、个案研究第12页
    第三节 理论渊源和文献综述第12-18页
        一、框架理论第12-16页
        二、雾霾报道及环境新闻研究第16-18页
    第四节 创新与不足第18-20页
        一、本研究的创新之处第18页
        二、本研究的不足之处第18-20页
第一章 《中国日报》雾霾报道的内容分析第20-50页
    第一节 雾霾报道的形式第21-29页
        一、报道版面安排丰富第21-23页
        二、报道的数量趋势与雾霾爆发特点呈正相关第23-25页
        三、图片的大量采用迎合读者兴趣第25-29页
    第二节 雾霾报道的文本特点第29-39页
        一、新闻导语分析第29-31页
        二、转述语言分析第31-37页
        三、新闻体裁以消息为主、通讯为辅第37-39页
    第三节 雾霾报道的主题第39-47页
        一、雾霾的基本情况第40-41页
        二、政府行动第41-43页
        三、民生类议题第43-45页
        四、其他议题下的报道第45-47页
    第四节 雾霾报道的倾向第47-50页
        一、追求客观的中性报道第48页
        二、负面报道较多于正面报道第48-50页
第二章 《中国日报》雾霾报道的框架特点第50-57页
    第一节 《中国日报》雾霾报道的主题信息建构特点第50-52页
        一、通过关键天气信息的选择营造“希望”前景第50页
        二、密切关注民间活动和社会热点议题,比较“接地气”第50-51页
        三、配合当下政府政策,发挥报纸对外传播作用第51页
        四、推动雾霾治理的共识框架第51-52页
    第二节 《中国日报》雾霾报道的框架元素选择特点第52-54页
        一、概括性导语用词精准,为报道提供冷静视角第52-53页
        二、信源选择和报道对象兼顾中外第53页
        三、政治性报道的引语凸显“情境”话语运用第53-54页
    第三节 《中国日报》雾霾报道的多维度框架特点第54-57页
        一、功能框架:片段式框架多于主题式框架第55页
        二、风格框架:人情味框架比重大第55-56页
        三、态度框架:新闻图片体现主观积极态度第56-57页
第三章 《中国日报》雾霾报道的文本分析第57-66页
    第一节 文本选择与分析方法第57-58页
        一、文本选择第57页
        二、个案分析的方法第57-58页
    第二节 个案报道的框架分析第58-66页
        一、雾霾下百姓生活常态的两组报道对比第58-61页
        二、有关雾霾的黑色幽默报道对比第61-65页
        三、个案分析的总结第65-66页
第四章 《中国日报》雾霾报道的问题分析与解决对策第66-74页
    第一节 《中国日报》雾霾报道的问题分析第66-70页
        一、环境风险报道产生“知识依赖”第66-67页
        二、对风险信息缺乏理性评估第67-68页
        三、风险批评报道浅尝辄止第68-69页
        四、数据处理过于直接第69页
        五、中式化英语随处可见第69-70页
    第二节 完善《中国日报》雾霾报道的策略第70-74页
        一、加强风险信息报道的理性程度第70-71页
        二、增加深度报道,传递准确丰富信息第71-72页
        三、提升记者的叙事技巧和表达能力第72-74页
参考文献第74-78页
    一、专著第74-75页
    二、论文第75-76页
    三、硕博士论文第76-77页
    四、网络资料第77-78页
后记第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京报》拆迁报道中地方政府形象研究
下一篇:社会性别视域下的“女大学生失联”报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