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中国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工作论文

“新乡贤”治理模式的可能性路径探讨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导言第9-19页
    一、论文选题的理由第9页
    二、论文选题的意义第9-10页
        (一) 理论意义第9-10页
        (二) 现实意义第10页
    三、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第10-15页
        (一) 关于乡村治理的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0-12页
        (二) 关于乡绅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3页
        (三) 关于本文论题的研究现状第13-15页
    四、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15-17页
        (一) 研究目标第16页
        (二) 主要内容第16-17页
        (三)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17页
    五、拟采取的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及可行性分析第17-18页
        (一) 文献研究法第17-18页
        (二) 理论分析法第18页
        (三) 历史分析法第18页
    六、本题目的创新之处和可预期的创造性成果第18-19页
第一章 “新乡贤”治理模式相关概念与基础理论第19-34页
    第一节 相关概念第19-29页
        一、乡贤第19-20页
        二、新乡贤第20-21页
        三、乡村治理第21-29页
    第二节 基础理论第29-34页
        一、治理和善治理论第29-31页
        二、马斯洛需求理论第31-32页
        三、“经济人”假说第32页
        四、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第32-34页
第二章 乡贤功能的历史变迁第34-42页
    第一节 “一生为民”的乡贤第34-37页
        一、“双轨政治”的制度安排第34-35页
        二、多种功能的承载第35-36页
        三、游离于政府与村民之间德高望重的阶层第36-37页
    第二节 “十字路口”的乡贤第37-39页
        一、国家权力下沉的制度安排第37-38页
        二、保护型经纪人功能第38页
        三、生存空间越来越小,权威性逐渐失去第38-39页
    第三节 “渐渐远去”的乡贤第39-42页
        一、传统仕进之路猝然断绝第39-40页
        二、绅民冲突加剧第40页
        三、绅士权势的终结第40-42页
第三章 我国乡村治理的可能性路径——新乡贤模式第42-50页
    第一节 “新乡贤”治理模式的内涵第42-46页
        一、社会背景第42-43页
        二、具体内涵第43-44页
        三、特征第44-46页
    第二节 “新乡贤”治理模式的依据第46-50页
        一、历史的传承第47-48页
        二、创新性的当代建构第48页
        三、未来治理模式的跳板第48-50页
第四章 “新乡贤”治理模式的角力分析第50-60页
    第一节 “新乡贤”治理模式的内生推力第50-53页
        一、乡土情结第51页
        二、自我价值实现第51-52页
        三、谋求政治权力第52页
        四、寻求经济利益第52-53页
        五、面子文化第53页
    第二节 “新乡贤”治理模式的外在拉力第53-56页
        一、国家政策的引导第53-54页
        二、“返乡”浪潮推动第54-55页
        三、乡村治理的客观需求第55-56页
    第三节 “新乡贤”治理模式的多重阻力第56-60页
        一、相关制度不健全(人治大于法治)第56页
        二、监督机制的缺失第56-57页
        三、宗族化的危险第57-58页
        四、基层政权的牵制第58-60页
第五章 寻找“新乡贤”治理模式的着陆点第60-68页
    第一节 积极促进新乡贤返乡第60-62页
        一、加强国家政策引导第60-61页
        二、建立“新乡贤”治理互动平台第61页
        三、大力培育农民组织第61-62页
    第二节 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第62-65页
        一、树立法治观念第63-64页
        二、完善乡村管理中的相关制度安排第64-65页
        三、提高民众参与乡村治理的能力第65页
    第三节 发挥“新乡贤”自我自理能力第65-68页
        一、坚持党的领导第66页
        二、强化自身社会责任第66-67页
        三、培养自觉自律意识第67-68页
结语第68-69页
参考文献第69-73页
后记第73-76页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北极石油运输通道格局及演化研究
下一篇:中国船燃公司船用LNG加注市场分析及网络布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