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4页 |
1.1 引言 | 第15-17页 |
1.2 色谱指纹图谱 | 第17-20页 |
1.2.1 高效液相色谱 | 第17-18页 |
1.2.2 气相色谱 | 第18页 |
1.2.3 薄层层析色谱 | 第18-19页 |
1.2.4 毛细管电泳 | 第19-20页 |
1.2.5 高速逆流色谱 | 第20页 |
1.3 光谱指纹图谱 | 第20-21页 |
1.3.1 红外光谱指纹图谱 | 第20-21页 |
1.3.2 紫外光谱指纹图谱 | 第21页 |
1.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1-24页 |
第2章 药用植物川东獐牙菜红外光谱分析与鉴别 | 第24-32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4-26页 |
2.1.1 材料 | 第24-25页 |
2.1.2 仪器 | 第25页 |
2.1.3 样品制备 | 第25页 |
2.1.4 光谱数据处理 | 第25页 |
2.1.5 方法学考察 | 第25-26页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26-30页 |
2.2.1 平均光谱图比较 | 第26-28页 |
2.2.2 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 | 第28-29页 |
2.2.3 系统聚类分析 | 第29-30页 |
2.3 结论 | 第30-32页 |
第3章 3 种獐牙菜属植物红外光谱研究 | 第32-38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2-34页 |
3.1.1 材料 | 第32-33页 |
3.1.2 仪器与软件 | 第33页 |
3.1.3 样品预处理 | 第33页 |
3.1.4 红外光谱分析 | 第33页 |
3.1.5 判别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 | 第33页 |
3.1.6 方法学考察 | 第33-34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34-37页 |
3.2.1 平均红外光谱 | 第34-35页 |
3.2.2 红外光谱的判别分析 | 第35-36页 |
3.2.3 红外光谱的系统聚类分析 | 第36-37页 |
3.3 结论 | 第37-38页 |
第4章 不同产地川东獐牙菜色谱指纹图谱研究 | 第38-49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38-40页 |
4.1.1 试剂与仪器 | 第38-39页 |
4.1.2 材料及样品预处理 | 第39页 |
4.1.3 色谱条件 | 第39-40页 |
4.1.4 方法学考察 | 第40页 |
4.1.5 数据分析 | 第40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40-48页 |
4.2.1 方法学考察 | 第40-42页 |
4.2.2 液相色谱指纹图谱分析 | 第42-43页 |
4.2.3 相似度分析 | 第43-45页 |
4.2.4 系统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 | 第45-48页 |
4.3 结论 | 第48-49页 |
第5章 3 种獐牙菜属药用植物UPLC指纹图谱研究 | 第49-58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49-51页 |
5.1.1 仪器与试剂 | 第49-50页 |
5.1.2 样品制备 | 第50-51页 |
5.1.3 色谱条件 | 第51页 |
5.1.4 色谱数据处理 | 第51页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51-57页 |
5.2.1 方法学考察 | 第51-53页 |
5.2.2 指纹图谱分析 | 第53-54页 |
5.2.3 3种獐牙菜中獐牙菜苦苷、龙胆苦苷、当药苷和芒果苷含量比较 | 第54-56页 |
5.2.4 聚类分析 | 第56页 |
5.2.5 主成分分析 | 第56-57页 |
5.3 结论 | 第57-58页 |
第6章 不同产地川东獐牙菜紫外光谱指纹图谱研究 | 第58-69页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58-59页 |
6.1.1 材料 | 第58-59页 |
6.1.2 试剂及仪器 | 第59页 |
6.1.3 数据处理 | 第59页 |
6.2 结果与分析 | 第59-67页 |
6.2.1 方法学考察 | 第59-61页 |
6.2.2 不同部位紫外光谱图比较 | 第61-62页 |
6.2.3 川东獐牙菜紫外光谱模式识别 | 第62-67页 |
6.3 结论 | 第67-69页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9-71页 |
7.1 总结 | 第69-70页 |
7.2 展望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81页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