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17页 |
1.2.1 稻田水旱复种轮作对作物生长的研究 | 第11-12页 |
1.2.2 稻田水旱复种轮作对资源利用的研究 | 第12-13页 |
1.2.3 稻田水旱复种轮作对土壤养分的研究 | 第13-14页 |
1.2.4 稻田水旱复种轮作对土壤生物学性状的研究 | 第14-15页 |
1.2.5 稻田水旱复种轮作模式对有机碳动态的研究 | 第15-17页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内容 | 第17-20页 |
1.3.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7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7-20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0-24页 |
2.1 试验地概况 | 第20页 |
2.2 试验设计 | 第20-22页 |
2.2.1 田间试验 | 第20-21页 |
2.2.2 试验材料 | 第21页 |
2.2.3 田间管理措施 | 第21-22页 |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22-23页 |
2.3.1 作物考种与测产 | 第22页 |
2.3.2 水稻茎蘖和株高动态 | 第22页 |
2.3.3 水稻叶绿素含量动态 | 第22页 |
2.3.4 水稻干物质的测定 | 第22页 |
2.3.5 土壤养分的测定 | 第22-23页 |
2.3.6 土壤酶活性与微生物的测定 | 第23页 |
2.3.7 土壤有机碳指标的测定 | 第23页 |
2.4 数据处理和评价 | 第23-2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4-48页 |
3.1 稻田水旱复种轮作对作物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 | 第24-27页 |
3.1.1 稻田水旱复种轮作对冬季作物的影响 | 第24页 |
3.1.2 稻田水旱复种轮作对晚稻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 | 第24-26页 |
3.1.3 旱作物及早晚稻产量对比 | 第26-27页 |
3.2 稻田水旱复种轮作对晚稻生长动态的影响 | 第27-29页 |
3.2.1 晚稻株高、分蘖动态 | 第27-28页 |
3.2.2 晚稻叶绿素含量变化 | 第28-29页 |
3.3 稻田水旱复种轮作对晚稻干物质生产特性的影响 | 第29-32页 |
3.3.1 各生育期群体干物重 | 第29-30页 |
3.3.2 各生育阶段干物质积累量和比例 | 第30-31页 |
3.3.3 根、茎、叶、穗的干物重分配 | 第31-32页 |
3.4 稻田水旱复种轮作模式对资源利用的影响 | 第32-38页 |
3.4.1 光能利用率 | 第33-35页 |
3.4.2 年有效积温利用率 | 第35-36页 |
3.4.3 水分利用率 | 第36-37页 |
3.4.4 土地利用率 | 第37-38页 |
3.5 稻田水旱复种轮作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 第38-39页 |
3.6 稻田水旱复种轮作对晚稻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的影响 | 第39-42页 |
3.6.1 土壤微生物数量 | 第39-41页 |
3.6.2 土壤酶活性 | 第41-42页 |
3.7 稻田水旱复种轮作对土壤有机碳动态的影响 | 第42-48页 |
3.7.1 土壤总有机碳动态 | 第42-43页 |
3.7.2 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动态 | 第43-45页 |
3.7.3 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动态 | 第45-46页 |
3.7.4 土壤微生物量碳动态 | 第46-48页 |
4 结论与讨论 | 第48-55页 |
4.1 稻田水旱复种轮作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 第48-50页 |
4.1.1 作物产量 | 第48页 |
4.1.2 晚稻生长动态 | 第48-49页 |
4.1.3 晚稻干物质生产特性 | 第49-50页 |
4.2 稻田水旱复种轮作对资源利用的影响 | 第50页 |
4.3 稻田水旱复种轮作对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 | 第50-53页 |
4.3.1 土壤养分 | 第50-51页 |
4.3.2 土壤生物学性状 | 第51-52页 |
4.3.3 土壤有机碳动态 | 第52-53页 |
4.4 结语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2页 |
个人简历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