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文献综述 | 第8-18页 |
1.1 纤维素简介 | 第8-10页 |
1.1.1 纤维素的结构及降解方式 | 第8页 |
1.1.2 纤维素的非生物降解 | 第8-9页 |
1.1.3 微生物对纤维素的降解 | 第9-10页 |
1.1.4 日粮纤维的抗营养作用 | 第10页 |
1.2 鹅对粗纤维的消化特点 | 第10-11页 |
1.3 纤维素分解菌 | 第11-13页 |
1.3.1 自然界纤维素分解菌 | 第11-12页 |
1.3.2 动物消化道内纤维素分解菌 | 第12-13页 |
1.4 动物肠道正常菌群 | 第13页 |
1.5 益生菌制剂的研究 | 第13-15页 |
1.5.1 提高饲料的消化利用率,促进动物生长繁殖 | 第14页 |
1.5.2 增强动物的免疫力,提高其抗病能力 | 第14页 |
1.5.3 改善动物生产性能,提高动物制品品质 | 第14-15页 |
1.5.4 改善生态环境 | 第15页 |
1.6 纤维素酶 | 第15-18页 |
1.6.1 纤维素酶的组成 | 第15-16页 |
1.6.2 酶制剂作用机理 | 第16页 |
1.6.3 纤维素酶的分子结构和功能 | 第16-17页 |
1.6.4 纤维素酶的应用 | 第17-18页 |
2 引言 | 第18-20页 |
2.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8页 |
2.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2.2.1 鹅盲肠纤维素分解菌的分离与鉴定 | 第18页 |
2.2.2 产纤维素酶细菌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18页 |
2.2.3 纤维素酶的酶学性质 | 第18-19页 |
2.2.4 产酶菌纤维素酶基因的克隆及分析 | 第19页 |
2.2.5 纤维素酶酶基因原核表达的研究 | 第19页 |
2.3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20-31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20页 |
3.2 仪器与试剂 | 第20-22页 |
3.2.1 主要实验仪器 | 第20页 |
3.2.2 常用溶液的配置 | 第20-22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22-31页 |
3.3.1 鹅盲肠菌的分离 | 第22页 |
3.3.2 细菌的形态学和生化特性 | 第22页 |
3.3.3 纤维素酶的沉淀纯化 | 第22-23页 |
3.3.4 纤维素酶活力的测定 | 第23-24页 |
3.3.5 纤维素分解菌的 16Sr DNA法鉴定 | 第24-25页 |
3.3.5.1 16Sr DNA基因的PCR扩增 | 第24页 |
3.3.5.2 PCR扩增后目的产物的纯化 | 第24页 |
3.3.5.3 目的片段的连接和转化 | 第24-25页 |
3.3.5.4 序列分析 | 第25页 |
3.3.6 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25-27页 |
3.3.6.1 单因素实验 | 第25-26页 |
3.3.6.2 正交试验 | 第26-27页 |
3.3.7 纤维素酶酶学性质 | 第27页 |
3.3.8 纤维素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 第27-31页 |
3.3.8.1 解淀粉芽孢杆菌纤维素酶基因的克隆 | 第27-28页 |
3.3.8.2 含纤维素酶基因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28-29页 |
3.3.8.3 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 | 第29页 |
3.3.8.4 SDS-PAGE电泳检测 | 第29-30页 |
3.3.8.5 Western blotting分析 | 第30-31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31-47页 |
4.1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1页 |
4.2 产纤维素酶菌株的鉴定 | 第31-34页 |
4.2.1 产纤维素酶菌株的生化和形态学特性 | 第31-32页 |
4.2.2 产纤维素酶菌株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32-34页 |
4.2.2.1 产纤维素酶细菌菌株基因组总DNA的提取 | 第32-33页 |
4.2.2.2 细菌 16SrDNA用引物PCR扩增产物 | 第33页 |
4.2.2.3 PCR扩增产物测序、序列比对及进化树绘制 | 第33-34页 |
4.3 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34-39页 |
4.3.1 单因素实验 | 第34-38页 |
4.3.1.1 培养温度对菌株产酶的影响 | 第34-35页 |
4.3.1.2 培养时间对产酶的影响 | 第35-36页 |
4.3.1.3 初始p H值对产酶的影响 | 第36页 |
4.3.1.4 碳氮比对产酶的影响 | 第36-37页 |
4.3.1.5 装液量对产酶的影响 | 第37-38页 |
4.3.2 正交试验 | 第38-39页 |
4.4 纤维素酶的酶学性质 | 第39-43页 |
4.4.1 温度对纤维素酶活力的影响 | 第39页 |
4.4.2 pH对纤维素酶活力的影响 | 第39-40页 |
4.4.3 纤维素酶的热稳定性 | 第40-41页 |
4.4.4 纤维素酶的p H稳定性 | 第41页 |
4.4.5 金属离子纤维素酶的影响 | 第41-42页 |
4.4.6 纤维素酶对底物的针对性 | 第42-43页 |
4.5 B. amyloliquefaciens S1纤维素酶基因序列分析 | 第43-45页 |
4.6 B. amyloliquefaciens S1纤维素酶基因的重组与诱导表达 | 第45页 |
4.7 Western blotting检测 | 第45-47页 |
5 讨论 | 第47-49页 |
5.1 鹅盲肠纤维素分解菌的分离鉴定 | 第47页 |
5.2 产纤维素酶条件的优化 | 第47-48页 |
5.3 纤维素酶的酶学性质 | 第48页 |
5.4 纤维素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 第48-49页 |
6 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个人简介 | 第61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