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 第13-17页 |
1.4 研究思路及重点难点 | 第17-18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6 论文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第2章 意识形态研究的新论域 | 第19-45页 |
2.1 意识形态概念的演变 | 第19-27页 |
2.1.1 意识形态概念使用的三种性质 | 第20-22页 |
2.1.2 意识形态终结论与没有终结的意识形态 | 第22-24页 |
2.1.3 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历史演变 | 第24-27页 |
2.2 意识形态与传统西方经济学危机 | 第27-34页 |
2.2.1 新古典经济学拒斥意识形态 | 第28-30页 |
2.2.2 新的政治合法化危机 | 第30-32页 |
2.2.3 传统经济学危机的深层根源是理性主义危机 | 第32-34页 |
2.3 意识形态研究的经济学视角 | 第34-44页 |
2.3.1 诺思学术图谱 | 第34-40页 |
2.3.2 意识形态作为经济绩效的内生变量观点的提出 | 第40-42页 |
2.3.3 诺思意识形态理论对意识形态终结论的回击 | 第42-4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3章 诺思本体论视角的意识形态阐释及批判 | 第45-59页 |
3.1 诺思本体论视角的意识形态的内涵 | 第45-48页 |
3.1.1 意识形态是社会客观结构的组成部分 | 第45-46页 |
3.1.2 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的双向相互决定关系 | 第46-48页 |
3.2 诺思本体论视角的意识形态的主要特点 | 第48-52页 |
3.2.1 在中性意义上使用了意识形态概念 | 第49-50页 |
3.2.2 在某种程度上跳出不必要的意识形态争论 | 第50-51页 |
3.2.3 强调了意识形态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 第51-52页 |
3.3 以马克思主义立场批判诺思本体论视角的意识形态 | 第52-58页 |
3.3.1 诺思本体论视角的意识形态对唯物史观的冲击与挑战 | 第52-55页 |
3.3.2 诺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实质是历史唯心主义 | 第55-56页 |
3.3.3 从唯物史观视域正确理解诺思意识形态概念 | 第56-5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4章 意识形态与制度的辩证关系 | 第59-80页 |
4.1 意识形态是制度的理论支撑 | 第59-66页 |
4.1.1 制度的多重维度 | 第59-61页 |
4.1.2 制度的人为建构属性 | 第61-63页 |
4.1.3 意识形态对制度的构造 | 第63-65页 |
4.1.4 意识形态与制度的双向互动关系 | 第65-66页 |
4.2 意识形态为制度的存在提供理论前提 | 第66-74页 |
4.2.1 意识形态能够为制度提供合法性 | 第66-69页 |
4.2.2 意识形态能够保证制度的合理性 | 第69-72页 |
4.2.3 意识形态能够为检验制度成功与否提供标准 | 第72-74页 |
4.3 制度对意识形态的作用 | 第74-79页 |
4.3.1 意识形态需要制度化 | 第75-76页 |
4.3.2 制度是意识形态作用发挥的根本保障 | 第76-7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5章 意识形态何以提高经济绩效 | 第80-104页 |
5.1 交易成本是为实现交易而动用的资源 | 第80-87页 |
5.1.1 交易成本的概念、类型与特征 | 第81-83页 |
5.1.2 信息成本是现代交易成本的核心 | 第83-84页 |
5.1.3 交易成本分析范式对唯物史观模型的补充 | 第84-87页 |
5.2 交易成本与经济绩效负相关 | 第87-90页 |
5.2.1 交易成本与转形成本影响经济绩效 | 第87-89页 |
5.2.2 降低交易成本能提高经济绩效 | 第89-90页 |
5.3 意识形态何以降低交易成本 | 第90-96页 |
5.3.1 意识形态的解释功能 | 第91-92页 |
5.3.2 意识形态的约束功能 | 第92-94页 |
5.3.3 意识形态的节约功能 | 第94-96页 |
5.4 意识形态怎样降低交易成本 | 第96-103页 |
5.4.1 意识形态通过替代其他偏好来节省成本 | 第96-98页 |
5.4.2 意识形态提供共享信息来节省交易成本 | 第98-99页 |
5.4.3 意识形态解决非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问题 | 第99-101页 |
5.4.4 意识形态以制度为保障通过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经济绩效 | 第101-10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3-104页 |
第6章 诺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局限与反思 | 第104-114页 |
6.1 诺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局限 | 第104-107页 |
6.1.1 诺思客观上淡化了意识形态的阶级性 | 第104-105页 |
6.1.2 诺思夸大了意识形态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 第105-106页 |
6.1.3 诺思没有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政治经济学批判 | 第106-107页 |
6.2 对诺思意识形态理论局限性的反思 | 第107-113页 |
6.2.1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要坚持阶级性立场 | 第107-110页 |
6.2.2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应该正确处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 第110-113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113-114页 |
第7章 诺思意识形态理论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有益启示 | 第114-142页 |
7.1 诺思意识形态理论对我国意识形态研究的启示 | 第114-126页 |
7.1.1 意识形态研究的经济学视角的开辟 | 第115-117页 |
7.1.2 意识形态具有提高经济绩效的现实功能 | 第117-120页 |
7.1.3 意识形态能降低政治运行成本 | 第120-123页 |
7.1.4 以经济绩效作为判断意识形态成功与否的标准之一 | 第123-126页 |
7.2 诺思意识形态理论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 第126-141页 |
7.2.1 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注重利益之维 | 第127-132页 |
7.2.2 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注重降低成本 | 第132-136页 |
7.2.3 思想政治教育应以制度为保障 | 第136-141页 |
7.3 本章小结 | 第141-142页 |
结论 | 第142-144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44-15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54-155页 |
致谢 | 第1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