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

印度遗产保护历史理论与实践初探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1-26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9页
        1.1.1 印度简史第11-15页
        1.1.2 印度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历史沿革第15-16页
        1.1.3 中国和印度历史文化关系第16-18页
        1.1.4 印度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第18-19页
    1.2 研究目的和内容第19-22页
        1.2.1 研究目的和研究现状第19-21页
        1.2.2 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21-22页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第22-26页
        1.3.1 研究方法第22-23页
        1.3.2 研究框架第23-24页
        1.3.3 相关概念第24-26页
第2章 印度建筑遗产保护发展历程第26-55页
    2.1 印度遗产保护发展简史第26-46页
        2.1.1 发展初期阶段(1947前)第27-41页
        2.1.2 印度独立以后(1947后)第41-46页
    2.2 负责印度文化遗产保护主要的组织及其工作内容第46-54页
        2.2.1 印度考古调查局的组织部门第46-50页
        2.2.2 印度考古调查局工作内容第50-51页
        2.2.3 其他的遗产保护组织第51-54页
    2.3 本章小结第54-55页
第3章 印度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和相关法律法规第55-70页
    3.1 保护原则第55-59页
        3.1.1 真实性原则第55-57页
        3.1.2 完整性原则第57-59页
    3.2 相关法律法规第59-65页
        3.2.1 1904年的《古迹保护法》第60-62页
        3.2.2 《历史古迹和考古遗址保护法》,1958第62-64页
        3.2.3 《文物和艺术珍品法》,1972第64页
        3.2.4 《历史古迹和考古遗迹保护法(修订)》,2010第64-65页
    3.3 印度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法规和管理条例第65-68页
        3.3.1 《历史古迹和考古遗址条例》,2010第65-67页
        3.3.2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法规》,2011第67-68页
    3.4 本章小结第68-70页
第4章 印度遗产保护实例分析第70-143页
    4.1 世界文化遗产类的保护实例第70-123页
        4.1.1 泰姬陵第72-80页
        4.1.2 阿格拉堡第80-88页
        4.1.3 红堡建筑群第88-93页
        4.1.4 法塔赫布尔西格里第93-101页
        4.1.5 阿旃陀石窟群第101-113页
        4.1.6 埃洛拉石窟群第113-123页
    4.2 国家重点保护文物第123-134页
        4.2.1 图格拉卡巴德古城遗址(Tughlaqabad Fort)第123-126页
        4.2.2 比加曼达(Bijamandal)神庙第126-131页
        4.2.3 五比丘迎佛塔(Chaukhandi Stup)第131-134页
    4.3 建筑遗产再利用的理论和实践第134-142页
        4.3.1 理论概述第134-135页
        4.3.2 再利用模式第135-142页
    4.4 本章小结第142-143页
第5章 印度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技术第143-156页
    5.1 印度建筑文化遗产面临的威胁第143-145页
        5.1.1 来自自然的破坏第143-144页
        5.1.2 来自人为的破坏第144-145页
    5.2 建筑遗产保护修复技术第145-149页
        5.2.1 石质类建筑遗产保护技术第146-147页
        5.2.2 砖块类建筑遗产保护技术第147页
        5.2.3 木材类建筑遗产保护技术第147-148页
        5.2.4 金属类材料在建筑遗产中的应用及其保护技术第148页
        5.2.5 砂浆类材料在建筑遗产中的应用及其保护技术第148-149页
    5.3 建筑遗产化学保护修复技术第149页
    5.4 建筑遗产艺术品的保护手段和措施第149-156页
        5.4.1 壁画第150-151页
        5.4.2 石质雕塑第151-152页
        5.4.3 陶瓷类艺术品第152-153页
        5.4.4 木质、骨质和象牙制品第153-154页
        5.4.5 钱币和金属制品第154-156页
    5.5 本章小结第156页
第6章 中国和印度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对比第156-176页
    6.1 历史发展比较第157-163页
        6.1.1 中国建筑遗产保护发展历程第157-160页
        6.1.2 印度建筑遗产保护发展历程第160-163页
    6.2 管理机制的对比第163-169页
        6.2.1 中国遗产保护管理机制第163-165页
        6.2.2 中国和印度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机制比较第165-169页
    6.3 法律方面的对比第169-172页
        6.3.1 中国建筑遗产保护法第169-170页
        6.3.2 印度建筑遗产保护法第170-172页
    6.4 具体保护模式对比第172-174页
        6.4.1 中国建筑遗产保护模式第172-173页
        6.4.2 印度建筑遗产保护模式第173-174页
    6.5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措施和技术对比第174-175页
    6.6 本章小结第175-176页
结语第176-178页
参考文献第178-181页
附录一:中英文对照第181-190页
附录二:图表目录第190-197页
成果第197-198页
致谢第198页

论文共19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布哈林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研究
下一篇:诺思意识形态理论及其启示--意识形态的经济学视角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