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31页 |
1.1 引言 | 第14页 |
1.2 研究背景 | 第14-18页 |
1.2.1 水下爆炸基本现象 | 第14-15页 |
1.2.2 潜艇结构毁伤 | 第15-17页 |
1.2.3 舰船结构毁伤 | 第17-18页 |
1.3 潜艇圆柱壳结构塑性损伤研究方法及进展 | 第18-21页 |
1.3.1 理论研究 | 第18-19页 |
1.3.2 数值研究 | 第19-20页 |
1.3.3 试验研究 | 第20-21页 |
1.4 舰船板架结构塑性损伤研究方法及进展 | 第21-26页 |
1.4.1 理论研究 | 第21-22页 |
1.4.2 数值研究 | 第22-23页 |
1.4.3 试验研究 | 第23-26页 |
1.5 结构防护研究方法及进展 | 第26-27页 |
1.6 国内外研究工作总结 | 第27-28页 |
1.7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 第28-29页 |
1.8 本文主要创新点 | 第29页 |
1.9 本论文主要框架 | 第29-31页 |
第2章 水下爆炸作用下加筋圆柱壳壳体结构总体塑性损伤研究 | 第31-54页 |
2.1 引言 | 第31页 |
2.2 载荷计算方法 | 第31-34页 |
2.2.1 冲击波及气泡脉动载荷 | 第31-32页 |
2.2.2 载荷转化 | 第32-34页 |
2.3 圆柱壳舱段力学模型 | 第34-36页 |
2.4 总体损伤计算方法 | 第36-48页 |
2.4.1 屈服条件 | 第36-37页 |
2.4.2 冲击波作用下圆柱壳壳体结构总体塑性损伤计算方法 | 第37-39页 |
2.4.3 气泡脉动载荷作用下圆柱壳壳体结构总体塑性损伤计算方法 | 第39-42页 |
2.4.4 单、双层圆柱壳的区别 | 第42-43页 |
2.4.5 有效性验证 | 第43-48页 |
2.5 工况参数的影响 | 第48-53页 |
2.5.1 药量的影响 | 第48-50页 |
2.5.2 爆距的影响 | 第50-51页 |
2.5.3 水深的影响 | 第51-53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3章 水下爆炸作用下加筋圆柱壳局部壳板结构塑性损伤研究 | 第54-71页 |
3.1 引言 | 第54页 |
3.2 板条梁力学模型 | 第54-55页 |
3.3 局部损伤计算方法 | 第55-61页 |
3.3.1 单层圆柱壳 | 第55-58页 |
3.3.2 双层圆柱壳 | 第58-60页 |
3.3.3 有效性验证 | 第60-61页 |
3.4 工况参数的影响 | 第61-69页 |
3.4.1 药量的影响 | 第61-63页 |
3.4.2 爆距的影响 | 第63-65页 |
3.4.3 水深的影响 | 第65-6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4章 加筋圆柱壳水下爆炸冲击损伤试验研究 | 第71-83页 |
4.1 引言 | 第71页 |
4.2 试验方案 | 第71-74页 |
4.2.1 试验模型 | 第71-72页 |
4.2.2 试验工况 | 第72-73页 |
4.2.3 试验实施 | 第73-74页 |
4.3 试验结果分析 | 第74-79页 |
4.3.1 工况1结果分析 | 第74-76页 |
4.3.2 工况2结果分析 | 第76-77页 |
4.3.3 单、双层圆柱壳塑性变形对比 | 第77-78页 |
4.3.4 损伤模式总结 | 第78-79页 |
4.4 加筋圆柱壳塑性损伤计算方法的有效性验证 | 第79-82页 |
4.4.1 总体塑性损伤计算方法 | 第79-81页 |
4.4.2 局部壳板结构塑性损伤计算方法 | 第81-8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第5章 水下爆炸作用下板架结构塑性损伤研究 | 第83-112页 |
5.1 引言 | 第83页 |
5.2 板架塑性变形的计算方法 | 第83-99页 |
5.2.1 计算方法 | 第83-92页 |
5.2.2 有效性验证 | 第92-99页 |
5.3 板架塑性损伤区域范围的计算方法 | 第99-104页 |
5.3.1 计算方法 | 第99-102页 |
5.3.2 有效性的验证 | 第102-104页 |
5.4 结构及材料参数对板架塑性损伤的影响 | 第104-111页 |
5.4.1 板架塑性变形 | 第105-107页 |
5.4.2 板架塑性损伤区域范围 | 第107-11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11-112页 |
第6章 水下爆炸作用下板架结构破口研究 | 第112-132页 |
6.1 引言 | 第112-115页 |
6.1.1 破口类型 | 第112-114页 |
6.1.2 判别衡准 | 第114-115页 |
6.2 破口大小的计算方法 | 第115-122页 |
6.2.1 经典办法 | 第115-116页 |
6.2.2 冲塞型破口 | 第116-117页 |
6.2.3 撕裂型破口 | 第117-122页 |
6.3 有效性验证 | 第122-126页 |
6.3.1 冲塞型破口 | 第122-124页 |
6.3.2 撕裂型破口 | 第124-126页 |
6.4 结构及材料参数对板架结构破口大小的影响 | 第126-130页 |
6.4.1 冲塞型破口 | 第126-128页 |
6.4.2 撕裂型破口 | 第128-130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30-132页 |
第7章 舰船局部结构水下爆炸冲击损伤试验研究 | 第132-173页 |
7.1 引言 | 第132页 |
7.2 双层底缩比模型试验方案 | 第132-136页 |
7.2.1 试验模型 | 第132-134页 |
7.2.2 试验工况 | 第134-135页 |
7.2.3 试验实施 | 第135-136页 |
7.3 舱段模型试验方案 | 第136-138页 |
7.3.1 试验模型 | 第136-137页 |
7.3.2 试验工况 | 第137-138页 |
7.3.3 试验实施 | 第138页 |
7.4 试验结果分析 | 第138-172页 |
7.4.1 双层底缩比模型试验 | 第138-149页 |
7.4.2 舱段模型试验结果分析 | 第149-164页 |
7.4.3 舰船局部结构的毁伤模式 | 第164-168页 |
7.4.4 板架结构塑性损伤计算方法的有效性验证 | 第168-172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172-173页 |
结论 | 第173-176页 |
参考文献 | 第176-18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87-188页 |
致谢 | 第188-1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