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3-19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三、研究述评 | 第18-19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 | 第19-21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9页 |
二、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19-21页 |
第二章 网络舆情与基层政府公信力的逻辑关系 | 第21-32页 |
第一节 网络舆情的内涵 | 第21-26页 |
一、网络舆情的概念 | 第21-23页 |
二、网络舆情的特点 | 第23-24页 |
三、网络舆情的基本议题 | 第24-25页 |
四、网络舆情的现状 | 第25-26页 |
第二节 政府公信力的内涵 | 第26-27页 |
一、政府公信力的概念 | 第26-27页 |
二、政府公信力的意义 | 第27页 |
第三节 网络舆情对政府公信力的积极作用 | 第27-30页 |
一、网络舆情加快形成新的行政生态 | 第28-29页 |
二、网络舆情促使政务信息公开 | 第29页 |
三、网络舆情敦促政府改善公共服务 | 第29-30页 |
四、网络舆情拓宽行政问责渠道 | 第30页 |
第四节 网络舆情对政府公信力的负面影响 | 第30-32页 |
一、网络舆论的暴力现象 | 第30页 |
二、“舆论依赖”症 | 第30-31页 |
三、网络舆情易引起大众不良情绪 | 第31-32页 |
第三章 基层政府公信力面临严峻挑战 | 第32-39页 |
第一节 基层政府公信力本身存在的问题 | 第32-34页 |
一、政策随意性大,失信于民 | 第32-33页 |
二、违法行政,失信于民 | 第33页 |
三、大搞政绩工程,弄虚作假 | 第33页 |
四、官员和公务员的行为异化 | 第33-34页 |
第二节 基层政府应对网络舆情时存在的问题 | 第34-39页 |
一、庆安枪击案 | 第34-35页 |
二、南京护士被打事件 | 第35页 |
三、河南王洛镇政府欠70万“猪蹄款” | 第35-36页 |
四、案例分析 | 第36-39页 |
第四章 网络舆情下基层政府公信力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9-44页 |
第一节 政府传统理念尚未消解 | 第39-40页 |
一、基层政府职能定位不合理 | 第39页 |
二、官本位特权思想根深蒂固 | 第39-40页 |
第二节 政务信息公开不足 | 第40-41页 |
第三节 公共服务滞后,无法满足社会公众需求 | 第41-42页 |
一、公共产品供给和服务能力不足 | 第41-42页 |
二、民众需求多元化 | 第42页 |
第四节 基层舆情应对的误区 | 第42-44页 |
一、迷信删帖 | 第42-43页 |
二、迷信警力和司法力量 | 第43页 |
三、迷信“网络公关” | 第43页 |
四、基层官员认识不够 | 第43-44页 |
第五章 有效应对网络舆情提升基层政府公信力的思路 | 第44-52页 |
第一节 完善政府自身行为的建设 | 第44-47页 |
一、转变政府职能 | 第44页 |
二、加强依法行政 | 第44-45页 |
三、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采取积极态度应对 | 第45页 |
四、提高政务信息公开 | 第45-46页 |
五、完善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进一步满足民众需求 | 第46-47页 |
第二节 加强网络舆情管理 | 第47-50页 |
一、加强基层政府部门日常舆情监测与管理 | 第47-48页 |
二、构建有效的网络舆情应对机制和体制 | 第48-49页 |
三、完善网络建设和管理 | 第49-50页 |
四、健全网络立法工作 | 第50页 |
第三节 规范公众的网络道德和秩序 | 第50-52页 |
一、网络道德文化建设 | 第50页 |
二、发挥网络“意见领袖”作用 | 第50-52页 |
结语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附录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