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园艺论文--菌类(食用菌)论文

杏鲍菇和金针菇菌种质量控制技术研究

中文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6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6-30页
 1 杏鲍菇、金针菇的概述第16-19页
   ·杏鲍菇概述第16-17页
   ·金针菇概述第17-19页
 2 食用菌种质资源的概述第19-21页
   ·菌种业存在的问题第19-20页
   ·解决的对策第20-21页
 3 菌种生产技术的研究第21-23页
 4 菌种纯度及其检测方法研究第23-26页
   ·细菌污染及其检验方法第24页
   ·霉菌污染及其检测方法第24-25页
   ·病毒的侵染及检验第25-26页
 5 菌种活力及其检测方法的研究第26-30页
   ·宏观观察第27页
   ·显微镜观察第27页
   ·生物学指标的检测第27页
   ·生理生化指标检测第27-30页
第二章 杏鲍菇菌种的生产技术研究第30-56页
 第一节 不同主料配方的比较研究第30-36页
  1 材料第30-31页
   ·供试菌株第30页
   ·试验材料第30页
   ·培养基配方设计第30-31页
  2 实验方法第31-32页
   ·菌种瓶的制作第31-32页
   ·接种及培养第32页
   ·出菇试验第32页
  3 结果与分析第32-35页
   ·不同原种培养料对菌丝生长情况的影响第32-34页
   ·出菇试验结果第34-35页
  4 结论与讨论第35-36页
 第二节 原种培养基的含水量对菌种质量的影响比较研究第36-40页
  1 材料第36页
   ·供试菌株第36页
   ·培养基第36页
  2 实验方法第36-37页
   ·原种的制作第36-37页
   ·接种及培养第37页
   ·出菇试验第37页
  3 结果与分析第37-40页
   ·不同含水量的培养基对菌丝生长速度的影响第37-38页
   ·不同含水量处理的原种转接的栽培袋菌丝生长情况第38-39页
   ·出菇试验结果分析第39-40页
  4 结论与讨论第40页
 第三节 原种培养基的酸碱度对菌种质量的影响比较研究第40-44页
  1 材料第40页
   ·供试菌株第40页
   ·培养基配方第40页
  2 实验方法第40-41页
   ·原种的制作第40-41页
   ·接种及培养第41页
   ·出菇试验第41页
  3 结果与分析第41-44页
   ·灭菌后各处理培养料的pH 测定结果第41页
   ·不同酸碱度的培养基对菌丝生长速度的影响第41-42页
   ·不同酸碱度培养基培养的原种转接的栽培袋的菌丝生长情况第42-43页
   ·出菇试验结果分析第43-44页
  4 结论与讨论第44页
 第四节 不同温度试验的比较研究第44-48页
  1 材料第44-45页
   ·供试菌株第44页
   ·培养基配方设计第44-45页
  2. 实验方法第45页
   ·原种的制作第45页
   ·接种及培养第45页
   ·出菇试验第45页
  3 结果与分析第45-48页
   ·不同温度处理下培养的原种的菌丝生长情况第45-46页
   ·出菇试验结果分析第46-48页
  4 结论与讨论第48页
 第五节 不同保藏时间菌种的出菇产量比较研究第48-50页
  1 材料第48-49页
   ·供试菌株第48页
   ·培养基配方设计第48-49页
  2. 实验方法第49页
   ·不同保藏时间菌种的制备第49页
   ·出菇试验第49页
  3 结果与分析第49-50页
   ·菌种菌丝的生长情况第49页
   ·不同保藏时间菌种出菇试验结果第49-50页
  4 结论与讨论第50页
 第六节 杏鲍菇枝条原种制作的技术研究第50-56页
  1 材料第50-51页
   ·供试菌株第50-51页
   ·培养基配方设计第51页
  2 实验方法第51-52页
   ·枝条的不同浸泡时间和浸泡枝条的石灰水的浓度对枝条种的影响比较的试验设计第51-52页
   ·不同保藏时间枝条种的制作第52页
   ·出菇试验第52页
  3 结果与分析第52-55页
   ·不同浸泡时间的枝条培养基的枝条含水量及酸碱度的测定结果第52-53页
   ·不同浓度石灰水浸泡的枝条的pH 的测定结果第53页
   ·出菇试验结果第53-55页
  4 结论与讨论第55-56页
第三章 金针菇菌种的生产技术研究第56-76页
 第一节 不同主料配方的比较研究第56-61页
  1 材料第56-57页
   ·供试菌株第56页
   ·试验材料第56页
   ·培养基配方设计第56-57页
  2 实验方法第57-58页
   ·菌种瓶的制作第57页
   ·接种及培养第57页
   ·出菇试验第57-58页
  3 结果与分析第58-61页
   ·不同原种培养料对菌丝生长情况的影响第58-60页
   ·出菇试验结果第60-61页
  4 结论与讨论第61页
 第二节 原种培养基的含水量对菌种质量的影响比较研究第61-65页
  1 材料第61页
   ·供试菌株第61页
   ·培养基第61页
  2 实验方法第61-62页
   ·原种的制作第61-62页
   ·接种及培养第62页
   ·出菇试验第62页
  3 结果与分析第62-65页
   ·具有不同含水量的培养基对菌丝生长速度的影响第62-63页
   ·不同含水量处理的原种转接的栽培袋菌丝生长情况第63-64页
   ·出菇试验结果分析第64-65页
  4 结论与讨论第65页
 第三节 原种培养基的酸碱度对菌种质量影响的比较研究第65-69页
  1 材料第65-66页
   ·供试菌株第65页
   ·培养基配方第65-66页
  2 实验方法第66页
   ·原种的制作第66页
   ·接种及培养第66页
   ·出菇试验第66页
  3 结果与分析第66-68页
   ·灭菌后各处理培养料的pH 测定结果第66页
   ·不同酸碱度的培养基对菌丝生长速度的影响第66-67页
   ·不同酸碱度培养基的原种萌发的菌丝的生长情况第67-68页
   ·出菇试验情况第68页
  4 结论与讨论第68-69页
 第四节 不同温度试验的比较研究第69-73页
  1 材料第69页
   ·供试菌株第69页
   ·培养基配方设计第69页
  2 实验方法第69-70页
   ·原种的制作第69页
   ·接种及培养第69-70页
   ·出菇试验第70页
  3 结果与分析第70-72页
   ·不同温度处理下培养的原种的菌丝生长情况第70-71页
   ·出菇试验结果分析第71-72页
  4 结论与讨论第72-73页
 第五节 不同保藏时间菌种的出菇产量比较研究第73-76页
  1 材料第73页
   ·供试菌株第73页
   ·培养基配方设计第73页
  2 实验方法第73-74页
   ·原种的制作第73页
   ·不同保藏时间菌种的制备第73-74页
   ·出菇试验第74页
  3 结果与分析第74-75页
  4 结论与讨论第75-76页
第四章 菌种纯度检测技术研究第76-92页
 第一节 细菌的检测第76-86页
  1 材料第76-78页
   ·供试菌株第76页
   ·培养基第76-77页
   ·药品与试剂第77页
   ·仪器第77-78页
  2 实验方法第78-80页
   ·隐性细菌污染的检测方法第78-79页
   ·原种隐性污染检测验证第79-80页
  3 结果与分析第80-85页
   ·隐性细菌污染检测结果第80-85页
  4 讨论第85-86页
 第二节 食用菌菌种中病毒的检测第86-92页
  1 材料第86-87页
   ·供试菌株第86页
   ·培养基第86页
   ·试剂第86-87页
   ·仪器第87页
  2 实验方法第87-89页
   ·用提取dsRNA 的方法试提菌株内的dsRNA 病毒第87-88页
   ·验证提取物是否为dsRNA 病毒第88-89页
  3 结果与分析第89-91页
   ·提取物的凝胶电泳分析第89页
   ·电泳回收产物的DNase 酶解验证第89-90页
   ·电泳回收产物的RNase 酶解验证第90-91页
  4 结论和讨论第91-92页
第五章 菌种保藏时间检测技术研究第92-131页
 第一节 不同保藏时间菌种菌丝形态观察第92-98页
  1 材料第92-93页
   ·供试菌株第92页
   ·培养基第92页
   ·试剂第92-93页
  2 试验方法第93-94页
   ·不同保藏时间菌种的制作第93页
   ·不同保藏时间菌种外观形态观察第93页
   ·不同保藏时间菌种接入平板后菌落形态观察第93页
   ·不同保藏时间菌种显微形态的观察第93-94页
  3 结果分析第94-98页
   ·菌落形态第95-96页
   ·菌丝的显微形态第96-97页
   ·菌丝细胞核染色的观察第97-98页
  4 结论和讨论第98页
 第二节 不同保藏时间菌种菌丝生理生化指标的研究第98-121页
  1 材料与方法第98-101页
   ·供试菌株第98-99页
   ·培养基第99页
   ·试剂第99-101页
   ·试验器材第101页
  2 实验方法第101-106页
   ·不同保藏时间菌种的制备第101页
   ·菌丝胞外酶液制备第101页
   ·酶活性测定方法第101-106页
  3 结果和分析第106-118页
   ·不同保藏时间菌种的淀粉酶的活性变化情况第106-107页
   ·不同保藏时间菌种的羧甲基纤维素酶的活性变化情况第107-108页
   ·不同保藏时间菌种的木聚糖酶的活性变化情况第108页
   ·不同保藏时间菌种的漆酶的活性变化情况第108-109页
   ·不同保藏时间菌种的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变化情况第109-110页
   ·不同保藏时间菌种的TTC-脱氢酶的活力变化情况第110-111页
   ·不同保藏时间菌种的过氧化物酶的活力变化情况第111-112页
   ·不同保藏时间菌种的过氧化氢酶的活力变化情况第112页
   ·不同保藏时间菌种的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力变化情况第112-113页
   ·不同保藏时间菌种的酸性磷酸酶的活力变化情况第113-114页
   ·不同保藏时间菌种的丙二醛含量的变化情况第114-115页
   ·不同保藏时间菌种的含水量及酸碱度的变化情况第115-117页
   ·BTB 指示不同保藏时间金针菇菌种的酸碱度第117-118页
  4 结论和讨论第118-121页
 第三节 不同保藏时间菌种菌丝抗逆性的测定第121-131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21-122页
   ·供试菌株第121页
   ·培养基第121页
   ·试验试剂第121-122页
   ·试验器材第122页
  2 试验方法第122-124页
   ·不同保藏时间母种和原种的制作第122页
   ·不同保藏时间菌种的耐高温能力研究第122-123页
   ·不同保藏时间杏鲍菇菌种的抗诱变能力研究第123-124页
  3 试验结果第124-129页
   ·杏鲍菇不同保藏时间母种的耐高温能力检测结果第124-125页
   ·金针菇不同保藏时间母种的耐高温能力检测结果第125-126页
   ·杏鲍菇不同保藏时间原种的耐高温能力检测结果第126-127页
   ·金针菇不同保藏时间原种的耐高温能力检测结果第127页
   ·杏鲍菇不同保藏时间母种的ACT 及ACR 试验检测结果第127-128页
   ·杏鲍菇不同保藏时间原种的ACT 及ACR 试验检测结果第128-129页
  4 结论和讨论第129-131页
参考文献第131-135页
致谢第135页

论文共13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草菇菌种质量控制技术研究
下一篇:金针菇双单杂交及其遗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