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7-32页 |
1 金针菇遗传育种研究概况 | 第17-18页 |
·金针菇开发利用情况 | 第17页 |
·经济价值 | 第17-18页 |
·营养价值 | 第17-18页 |
·药用价值 | 第18页 |
2 金针菇系统发育地位 | 第18-19页 |
3 金针菇遗传特性 | 第19-20页 |
4 金针菇菌株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 第20-26页 |
·生化标记:同工酶 | 第20-21页 |
·分子标记 | 第21-25页 |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 | 第21页 |
·随机扩增多态性 DNA(RandomLy AmpLified PoLymorphie DNA, RAPD) | 第21-22页 |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AFLP) | 第22页 |
·序列特异性扩增区(Sepuence-characterized ampLified region,SCAR) | 第22-23页 |
·简单序列重复(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 | 第23页 |
·简单序列重复间区(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ISSR) | 第23-24页 |
·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SRAP) | 第24页 |
·靶位区域扩增多态性(TRAP) | 第24-25页 |
·金针菇交配型分析 | 第25页 |
·金针菇担孢子及其核相和极性分析 | 第25-26页 |
·金针菇粉孢子及其核相和极性分析 | 第26页 |
5、金针菇育种研究 | 第26-31页 |
·金针菇杂交育种研究 | 第26-29页 |
·单单杂交 | 第27页 |
·多孢杂交 | 第27页 |
·单核原生质体杂交 | 第27-28页 |
·双单杂交 | 第28-29页 |
·自交 | 第29页 |
·诱变育种 | 第29-30页 |
·驯化育种 | 第30页 |
·利用基因工程育种 | 第30-31页 |
6、本研究的目标意义 | 第31-32页 |
第二章 金针菇交配型分析 | 第32-55页 |
第一节 金针菇原生质体制备与交配型分析 | 第32-3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2-34页 |
·供试菌株与来源 | 第32页 |
·单核原生质体分离培养基及所需试剂 | 第32页 |
·试管培养基 | 第32页 |
·液体培养基 | 第32页 |
·再生培养基 | 第32页 |
·酶制剂 | 第32页 |
·稳定剂 | 第32页 |
·单核原生质体分离所需仪器设备 | 第32-33页 |
·单核原生质体分离方法 | 第33页 |
·单核原生质体交配型测定 | 第33页 |
·金针菇菌株交配型测定 | 第33-34页 |
·交配型实得比例的x~2测验 | 第3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4-36页 |
·单核原生质体分离结果 | 第34页 |
·单核原生质体交配型测定结果 | 第34-36页 |
·3 个金针菇菌株交配型测定结果 | 第36页 |
3 讨论 | 第36-37页 |
第二节 单核原生质体再生菌株与双核菌株菌丝生长比较 | 第37-4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7-38页 |
·供试菌株与来源 | 第37-38页 |
·培养基 | 第38页 |
·实验方法 | 第38页 |
·数据处理方法 | 第3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8-42页 |
·F32 及其不同交配型配对菌株和单核体菌株的菌丝生长比较 | 第38-40页 |
·F2121 及其不同交配型配对菌株和单核体菌株的菌丝生长比较 | 第40-41页 |
·F21 及其不同交配型配对菌株和单核体菌株菌丝生长速度比较 | 第41-42页 |
3 讨论 | 第42-43页 |
第三节 单核原生质体再生菌株与双核菌株的分子标记分析 | 第43-5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3-48页 |
·供试菌株与来源 | 第43-44页 |
·提取DNA 试剂 | 第44-45页 |
·PCR 试剂及引物 | 第45-46页 |
·仪器设备 | 第46页 |
·方法 | 第46-48页 |
·基因组DNA 的制备 | 第46-47页 |
·基因组DNA 的检测 | 第47页 |
·ISSR-PCR 反应体系 | 第47-48页 |
·ISSR—PCR 扩增程序 | 第48页 |
·ISSR 聚类分析 | 第4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8-53页 |
·模板DNA 的制备 | 第48页 |
·金针菇不同交配型菌株ISSR 标记分析 | 第48-53页 |
·F32 及其不同交配型配对菌株和单核体菌株的ISSR 标记分析 | 第48-50页 |
·F2121 及其不同交配型配对菌株和单核体菌株的ISSR 标记分析 | 第50-52页 |
·F21 及其不同交配型配对菌株和单核体菌株的ISSR 标记分析 | 第52-53页 |
3 讨论 | 第53-55页 |
第三章 双单杂交及其遗传分析 | 第55-95页 |
第一节 双核亲本的构建 | 第55-57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55-56页 |
·供试菌株与来源 | 第55页 |
·培养基 | 第55-56页 |
·实验方法 | 第5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6-57页 |
3 讨论 | 第57页 |
第二节 双单杂交种的构建 | 第57-61页 |
l | 第57-58页 |
·供试菌株与来源 | 第57-58页 |
·培养基 | 第58页 |
·实验方法 | 第58页 |
·金针菇完全亲和双单杂交实验 | 第58页 |
·金针菇半亲和双单杂交实验 | 第5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8-60页 |
·金针菇完全亲和双单杂交实验 | 第58-59页 |
·金针菇半亲和双单杂交实验 | 第59-60页 |
3 讨论 | 第60-61页 |
第三节 杂交种拮抗鉴定 | 第61-6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1-62页 |
·供试材料 | 第61页 |
·培养基 | 第61页 |
·实验方法 | 第61-6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2-66页 |
·完全亲和双单杂交菌株与双核亲本菌株之间拮抗实验 | 第62-63页 |
·完全亲和杂交种彼此之间拮抗实验 | 第63-64页 |
·半亲和双单杂交菌株与双核亲本菌株之间拮抗实验 | 第64页 |
·半亲和杂交种彼此之间拮抗试实验 | 第64-65页 |
·完全亲和双单杂交菌株与半亲和双单杂交菌株之间拮抗实验 | 第65-66页 |
3 讨论 | 第66-67页 |
第四节 双单杂交种的原生质体制备与交配型分析 | 第67-7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7-68页 |
·供试菌株与来源 | 第67页 |
·单核原生质体分离培养基及所需试剂、仪器 | 第67页 |
·单核原生质体分离方法 | 第67页 |
·单核原生质体交配型测定方法 | 第67页 |
·交配型实得比例的x~2测验 | 第67-68页 |
·杂交种单核原生质体交配型测定方法 | 第6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8-72页 |
·双单杂交种的单核原生质体再生菌株比例 | 第68页 |
·单核原生质体交配型测定结果 | 第68-72页 |
3 讨论 | 第72-73页 |
第五节 杂交种的ISSR 分析 | 第73-79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73页 |
·供试菌株与来源 | 第73页 |
·实验试剂与方法 | 第7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3-78页 |
·模板DNA 的制备 | 第73页 |
·金针菇双单杂交F1 代的ISSR 标记分析 | 第73-78页 |
·金针菇全亲和双单杂交F1 代F23152 的ISSR 标记分析 | 第73-76页 |
·金针菇半亲和双单杂交F1 代F27152 的ISSR 标记分析 | 第76-78页 |
3 讨论 | 第78-79页 |
第六节 杂交种的菌丝生长速度分析 | 第79-8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9页 |
·供试菌株来源 | 第79页 |
·方法 | 第7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9-81页 |
·金针菇全亲和双单杂交种及其亲本菌株的菌丝生长速度测定结果 | 第79-80页 |
·半亲和金针菇双单杂交种及其亲本菌株的菌丝生长速度测定结果 | 第80-81页 |
3 讨论 | 第81-82页 |
第七节 杂交种F1 代菌株农艺性状分析 | 第82-8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2-83页 |
·供试菌株与来源 | 第82页 |
·培养基 | 第82页 |
·实验方法 | 第82-83页 |
·菌种准备 | 第82页 |
·装瓶 | 第82页 |
·灭菌 | 第82页 |
·接种 | 第82页 |
·培养 | 第82页 |
·出菇管理 | 第82-83页 |
·采收 | 第83页 |
·子实体形态特征分析 | 第83页 |
·实验数据处理 | 第8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3-87页 |
·完全亲和双单杂交菌株与出发菌株农艺性状分析 | 第83-85页 |
·产量比较 | 第83-84页 |
·子实体形态特征比较 | 第84-85页 |
·半亲和双单杂交菌株与亲本产量比较 | 第85-87页 |
·产量比较 | 第85-86页 |
·子实体形态特征比较 | 第86-87页 |
3 讨论 | 第87页 |
第八节 杂交种F2 代农艺性状分析 | 第87-9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7-89页 |
·供试菌株与来源 | 第87-89页 |
·培养基 | 第89页 |
·实验方法 | 第89页 |
·自交菌株构建方法 | 第89页 |
·栽培方法 | 第8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9-94页 |
·F23152 的子代菌株农艺性状分析 | 第89-92页 |
·自交菌株产量分析 | 第89-92页 |
·自交菌株子实体颜色分析 | 第92页 |
·F27152 的自交菌株农艺性状分析 | 第92-94页 |
·F2 代菌株产量与子实体颜色分析 | 第92-94页 |
·F2 代子实体颜色分析 | 第94页 |
3 讨论 | 第94-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103页 |
致谢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