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引言 | 第10-14页 |
1.1 监测目的和意义 | 第10页 |
1.2 生物多样性的内涵 | 第10-11页 |
1.3 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1.4 调查工具 | 第13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2 研究区概况 | 第14-19页 |
2.1 地理位置 | 第14页 |
2.2 自然环境 | 第14-16页 |
2.2.1 地质 | 第14页 |
2.2.2 地形、地貌 | 第14-15页 |
2.2.3 气候 | 第15页 |
2.2.4 水文 | 第15页 |
2.2.5 土壤 | 第15-16页 |
2.3 乌拉特前旗国家级重点生态公益林概况 | 第16-19页 |
2.3.1 有林地结构 | 第16-17页 |
2.3.2 灌木林地结构 | 第17-18页 |
2.3.3 未成林造林地结构 | 第18-19页 |
3 研究方法 | 第19-28页 |
3.1 标准地的选取 | 第19-21页 |
3.2 标准地的设置 | 第21页 |
3.2.1 标准地与调查样方的设置 | 第21页 |
3.2.2 频度样方的设置 | 第21页 |
3.3 标准地境界测量及角点设置 | 第21-22页 |
3.4 固定标志的设置 | 第22-23页 |
3.5 标准地调查内容与方法 | 第23-25页 |
3.5.1 多度样方调查内容与方法 | 第23-24页 |
3.5.2 频度样方调查内容与方法 | 第24-25页 |
3.6 植物多样性指标 | 第25-26页 |
3.6.1 Shannon-Wiener指数-多样性 | 第25页 |
3.6.2 Simpson指数-多样性 | 第25页 |
3.6.3 Pielou指数-均匀度 | 第25-26页 |
3.6.4 Margalef指数-丰富度 | 第26页 |
3.6.5 物种保育价值 | 第26页 |
3.7 种的重要值 | 第26-28页 |
4 结果分析 | 第28-42页 |
4.1 植物区系组成 | 第28-30页 |
4.1.1 科内属的组成 | 第29页 |
4.1.2 属内种的组成 | 第29-30页 |
4.2 多样性指数的比较与物种保育价值 | 第30-35页 |
4.2.1 多样性指数的比较 | 第30-35页 |
4.2.2 物种保育价值 | 第35页 |
4.3 重要值的比较 | 第35-42页 |
4.3.1 不同龄组新疆杨林地草本层物种的重要值比较 | 第36-37页 |
4.3.2 不同起源柠条林草本层植物种的重要值比较 | 第37-38页 |
4.3.3 不同盖度柠条林草本层物种的重要值比较 | 第38-39页 |
4.3.4 不同树种灌木林草本层物种的重要值比较 | 第39-40页 |
4.3.5 未成林造林地与宜林沙荒地草本层植物种的重要值比较 | 第40-42页 |
5 结论 | 第42-45页 |
5.1 植物区系组成 | 第42页 |
5.2 多样性 | 第42-43页 |
5.2.1 多样性指数比较 | 第42-43页 |
5.2.2 保育价值 | 第43页 |
5.3 重要值 | 第43-45页 |
6 讨论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作者简介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