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情而造文”与“为文而造情”的比较研究
中文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绪论 | 第12-16页 |
一、“为情而造文”与“为文而造情”的内涵比较 | 第16-32页 |
1、“为情而造文”的内涵 | 第16-22页 |
1.1“为情而造文”“情”的内涵 | 第16-21页 |
1.2“为情而造文”“情”与“文”的关系 | 第21-22页 |
2、“为文而造情”的内涵 | 第22-32页 |
2.1“为文而造情”“情”的内涵 | 第22-28页 |
2.2“为文而造情”“情”与“文”的关系 | 第28-32页 |
二、“为情而造文”与“为文而造情”的形成分析 | 第32-44页 |
1、“为情而造文”的形成 | 第32-35页 |
2、“为文而造情”的形成 | 第35-40页 |
2.1 个体意识的觉醒 | 第35-37页 |
2.2 创作主体的变化 | 第37-38页 |
2.3 对为文形式美的自觉追求 | 第38-40页 |
3、刘勰的认识和态度 | 第40-44页 |
3.1 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 第40-41页 |
3.2 齐梁文坛讹滥文风 | 第41-42页 |
3.3“文如其人”思想影响 | 第42-44页 |
三、“为情而造文”与“为文而造情”的评价论辩 | 第44-58页 |
1、“为情而造文”的否定评价 | 第44-47页 |
1.1 对《诗经》以偏概全 | 第44-46页 |
1.2 过于追求文学绝对真实 | 第46-47页 |
2、为文而造情的肯定评价 | 第47-54页 |
2.1 促进学科独立 | 第48-52页 |
2.2 拓宽文学功能 | 第52-53页 |
2.3 丰富内容,扩大题材 | 第53-54页 |
3、刘勰文学观的矛盾性 | 第54-58页 |
余论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