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 一、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 (一)新技术发展下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 | 第10-11页 |
| (二)教师建构性学习促进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 第11-12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一)微观视角下关注大学英语教师学习现状 | 第12页 |
| (二)高等教育促进大学英语教师个体教学发展 | 第12-13页 |
| (三)TPACK对大学英语教师建构性学习的影响 | 第13页 |
| 三、研究问题 | 第13-14页 |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4-22页 |
| 一、研究现状 | 第14-20页 |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 二、TPACK相关研究 | 第20-22页 |
| (一)TPACK概念阐述 | 第20-21页 |
| (二)TPACK框架构成要素 | 第21-22页 |
| 第三章 理论基础 | 第22-24页 |
| 一、成人学习理论 | 第22页 |
|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22-24页 |
| 第四章 研究设计 | 第24-27页 |
| 一、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 (一)教育文献法 | 第24页 |
| (二)教育观察法 | 第24页 |
| (三)内容分析法 | 第24页 |
| (四)个案研究法 | 第24页 |
| (五)访谈调查法 | 第24-25页 |
| 二、研究对象 | 第25-27页 |
| (一)研究学校的选定 | 第25页 |
| (二)个案研究小组成员的确定 | 第25-26页 |
| (三)个案研究对象的确定 | 第26-27页 |
| 第五章 基于TPACK的大学英语教师建构性学习的构成和原则分析 | 第27-32页 |
| 一、基于TPACK的大学英语教师建构性学习的构成 | 第27-29页 |
| (一)个体新知识建构 | 第27-28页 |
| (二)解决方案实施 | 第28页 |
| (三)教学资源共享 | 第28-29页 |
| (四)教学成果评价 | 第29页 |
| 二、TPACK视角下建构性学习构成的原则 | 第29-32页 |
| (一)完整性原则 | 第29-30页 |
| (二)对应性原则 | 第30页 |
| (三)合适性原则 | 第30-32页 |
| 第六章 基于TPACK的大学英语教师建构性学习的个案实践和分析 | 第32-41页 |
| 一、个案选取研究的学习背景和工作环境 | 第32-33页 |
| 二、个案研究B教师的教学过程分析 | 第33-37页 |
| (一)第一次教学实况分析 | 第33-35页 |
| (二)第二次教学实况分析 | 第35-36页 |
| (三)第三次教学实况分析 | 第36-37页 |
| 三、B教师个人知识构建过程分析 | 第37-40页 |
| (一) 个人新知识的建构 | 第37-38页 |
| (二) 教学改进方案的实施 | 第38页 |
| (三) 教学资源共享 | 第38-39页 |
| (四) 教学成果的评价 | 第39-40页 |
| 四、基于TPACK的建构性学习对教师B的学习启示 | 第40-41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启示 | 第41-46页 |
| 一、教师学习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 第41-42页 |
| (一)教师外部环境影响 | 第41-42页 |
| (二)教师个体专业知识水平 | 第42页 |
| 二、基于TPACK的大学英语教师建构性学习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 | 第42-44页 |
| (一)重视教师语言的改进,提高课堂互动多样性 | 第42-43页 |
| (二)合理利用教师课堂教学用语,促进学生学习发展 | 第43页 |
| (三)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改进课堂教学问题 | 第43-44页 |
| 三、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44-45页 |
| 四、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 第45-46页 |
| (一)研究的不足 | 第45页 |
| (二)研究展望 | 第45-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 附录 1 | 第48-51页 |
| 附录 2 | 第51-53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53-54页 |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