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论文--中国经济论文--地方经济论文

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一体化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绪论第11-22页
    0.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13页
        0.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0.1.2 研究意义第12-13页
    0.2 国内外研究概况第13-19页
        0.2.1 国外研究概况第13-15页
        0.2.2 国内研究概况第15-18页
        0.2.3 国内外研究述评第18-19页
    0.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第19-20页
        0.3.1 研究思路第19-20页
        0.3.2 研究方法第20页
    0.4 创新与不足第20-22页
        0.4.1 创新点第20页
        0.4.2 不足第20-22页
1 城市群经济一体化相关理论基础第22-27页
    1.1 相关概念第22-23页
        1.1.1 城市群的概念第22页
        1.1.2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第22-23页
    1.2 理论基础第23-27页
        1.2.1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第23-24页
        1.2.2 区域分工与协作理论第24-25页
        1.2.3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第25-27页
2 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一体化现状及问题第27-35页
    2.1 范围划分第27-28页
    2.2 发展现状第28-30页
        2.2.1 武汉城市圈第28-29页
        2.2.2 长株潭城市群第29-30页
        2.2.3 环鄱阳湖经济圈第30页
    2.3 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一体化面临的问题第30-35页
        2.3.1 中部凹陷第30-32页
        2.3.2 中心城市不够强大第32-33页
        2.3.3 行政分权导致市场分割严重第33页
        2.3.4 产业趋同阻碍了区域分工与协作第33页
        2.3.5 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第33-34页
        2.3.6 生态环境压力加大第34-35页
3 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一体化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第35-39页
    3.1 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一体化的必要性第35-37页
        3.1.1 符合中部崛起战略第35页
        3.1.2 符合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战略第35-36页
        3.1.3 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一体化具有示范性意义第36-37页
    3.2 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一体化可行性第37-39页
        3.2.1 区位优势明显第37页
        3.2.2 交通便利第37-38页
        3.2.3 智力资源丰富第38页
        3.2.4 经济基础良好第38-39页
4 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一体化水平测度分析第39-47页
    4.1 研究方法第39页
    4.2 指标解释第39-40页
    4.3 数据处理第40-42页
    4.4 评价模型第42页
    4.5 测度结果第42-47页
5 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一体化深层原因分析第47-51页
    5.1 市场机制原因第47-48页
        5.1.1 区域内部的互补性和差异性第47页
        5.1.2 规模经济第47-48页
        5.1.3 降低交易费用第48页
        5.1.4 市场机制在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过程中的表现第48页
    5.2 政府机制原因第48-51页
        5.2.1 统一规划第49页
        5.2.2 引导产业合理布局第49页
        5.2.3 补偿外部效应第49-50页
        5.2.4 政府机制在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过程中的表现第50-51页
6 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一体化对策建议第51-55页
    6.1 理清发展思路,转变政府职能第51页
    6.2 建立新型区域合作机制第51-52页
    6.3 明确城市定位,提升中心城市功能第52-53页
    6.4 构建互联互通的区域基础设施网络第53页
    6.5 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地区产业一体化第53-54页
    6.6 积极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第54-55页
参考文献第55-58页
致谢第58-59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第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效率研究
下一篇:山东省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