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2-19页 |
0.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0.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0.2.1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0.2.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0.3 研究综述 | 第14-17页 |
0.3.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0.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0.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7-18页 |
0.4.1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0.4.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0.5 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0.5.1 研究视角的创新 | 第18页 |
0.5.2 研究方法的创新 | 第18-19页 |
1 我国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效率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9-24页 |
1.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9-20页 |
1.1.1 合作社 | 第19页 |
1.1.2 农村专业合作组织 | 第19-20页 |
1.1.3 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效率的内涵 | 第20页 |
1.2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0-22页 |
1.2.1 制度创新理论 | 第20-21页 |
1.2.2 交易费用理论 | 第21页 |
1.2.3 规模经济理论 | 第21-22页 |
1.3 我国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效率的理论模型构建 | 第22-24页 |
2 我国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经营的发展及现状分析 | 第24-38页 |
2.1 我国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演变历程 | 第24-25页 |
2.1.1 农民合作化时期(1952年-1957年) | 第24页 |
2.1.2 人民公社化阶段(1958-1982年) | 第24-25页 |
2.1.3 农村合作组织的改革和发展时期(1983年以来) | 第25页 |
2.1.4 农村合作组织发展的趋势-农协 | 第25页 |
2.2 我国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主要形式 | 第25-28页 |
2.2.1 按农民合作的紧密程度具有多样化 | 第26-27页 |
2.2.2 按组织性质及培育途径 | 第27-28页 |
2.3 我国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基本特征分析 | 第28-34页 |
2.3.1 基于制度创新理论的效率分析 | 第28-30页 |
2.3.2 基于交易费用理论的效率分析 | 第30-31页 |
2.3.3 基于规模经济理论的效率分析 | 第31-34页 |
2.4 我国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效率提升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34-38页 |
2.4.1 基于制度创新理论的效率提升问题-组织管理建设水平较低 | 第34-35页 |
2.4.2 基于交易费用理论的效率提升问题 | 第35-36页 |
2.4.3 基于规模经济理论的效率提升问题-融资渠道较少、发展规模受限 | 第36-38页 |
3 我国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效率测算方法及指标选择 | 第38-44页 |
3.1 方法及模型的选择 | 第38-41页 |
3.1.1 DEA效率测度方法 | 第38-39页 |
3.1.2 DEA常用模型 | 第39-41页 |
3.2 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效率指标的选择 | 第41-44页 |
3.2.1 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 第41页 |
3.2.2 输入输出指标的设置 | 第41-42页 |
3.2.3 指标释义及计算方法 | 第42-44页 |
4 我国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效率测算 | 第44-55页 |
4.1 样本选择与数据处理 | 第44-46页 |
4.1.1 样本选择 | 第44页 |
4.1.2 数据处理 | 第44-46页 |
4.2 效率测算过程及结果分析 | 第46-55页 |
4.2.1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效率整体性分析 | 第47-51页 |
4.2.2 东部、中部、西部分析 | 第51-53页 |
4.2.3 我国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重点 | 第53-55页 |
5 提高我国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效率的建议 | 第55-59页 |
5.1 提高农村合作组织制度效率的建议 | 第55-56页 |
5.1.1 创新农村合作组织制度 | 第55页 |
5.1.2 树立典型实现示范效应 | 第55页 |
5.1.3 完善利益分配互补机制 | 第55-56页 |
5.2 提高农村合作组织纯技术效率的建议 | 第56-57页 |
5.2.1 优惠税收政策 | 第56页 |
5.2.2 搞活经营模式 | 第56-57页 |
5.2.3 提高管理水平 | 第57页 |
5.3 提高农村合作组织规模效率的建议 | 第57-59页 |
5.3.1 完善信贷支持体系 | 第57页 |
5.3.2 加大政府财政支持 | 第57-58页 |
5.3.3 实现组织规模经营 | 第58-59页 |
结束语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