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引言 | 第13-15页 |
2 绪论 | 第15-26页 |
2.1 课题来源、目的及意义 | 第15页 |
2.2 孤岛工作面冲击地压灾害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2页 |
2.2.1 孤岛工作面冲击地压灾害现状 | 第16页 |
2.2.2 孤岛工作面冲击地压发生机理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2.2.3 孤岛工作面冲击地压控制技术现状 | 第19-20页 |
2.2.4 孤岛工作面冲击地压监测预警技术现状 | 第20-22页 |
2.3 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第22-23页 |
2.4 课题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3-26页 |
2.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2.4.2 技术路线 | 第24-26页 |
3 基于防冲的孤岛工作面可采性分类新方法研究 | 第26-44页 |
3.1 孤岛工作面分类现状 | 第26页 |
3.2 目前的孤岛工作面分类方法分析 | 第26-27页 |
3.3 基于防冲的孤岛工作面可采性分类新方法 | 第27-41页 |
3.3.1 孤岛工作面灾害类型及致灾本质 | 第27-31页 |
3.3.2 孤岛工作面分类新方法 | 第31-40页 |
3.3.3 孤岛工作面分类新方法的应用 | 第40-41页 |
3.4 本章小节 | 第41-44页 |
4 基于应力与围岩关系的孤岛工作面支承压力估算 | 第44-57页 |
4.1 孤岛工作面支承压力影响因素分析 | 第44-50页 |
4.1.1 开采深度对孤岛工作面支承压力的影响 | 第44-45页 |
4.1.2 覆岩岩性对孤岛工作面支承压力的影响 | 第45-47页 |
4.1.3 采空区倾斜宽度对孤岛工作面支承压力的影响 | 第47-48页 |
4.1.4 孤岛工作面倾斜宽度对支承压力的影响 | 第48-49页 |
4.1.5 采煤厚度对孤岛工作面支承压力的影响 | 第49-50页 |
4.2 非充分采动孤岛工作面支承压力的估算 | 第50-54页 |
4.2.1 力学估算模型的建立 | 第50-51页 |
4.2.2 “三带”中悬跨岩层的应力传递机制 | 第51页 |
4.2.3 非充分采动孤岛工作面支承压力估算 | 第51-54页 |
4.3 充分采动孤岛工作面支承压力估算 | 第54页 |
4.4 立体孤岛工作面支承压力估算 | 第54-55页 |
4.5 本章小节 | 第55-57页 |
5 基于应力与围岩关系的孤岛工作面冲击危险性识别 | 第57-73页 |
5.1 孤岛工作面整体失稳冲击机理及冲击危险性识别 | 第57-61页 |
5.1.1 孤岛工作面整体失稳冲击形式及案例 | 第57-59页 |
5.1.2 孤岛工作面整体失稳冲击机理及冲击危险性识别 | 第59-61页 |
5.2 孤岛工作面局部冲击机理及冲击危险性识别 | 第61-69页 |
5.2.1 巷帮煤体抛出型冲击地压识别 | 第62-63页 |
5.2.2 顶底板强剪切型冲击地压识别 | 第63-64页 |
5.2.3 底板屈曲型冲击地压识别 | 第64-65页 |
5.2.4 巷帮劈裂诱发型冲击地压识别 | 第65-69页 |
5.3 孤岛工作面可采性研究 | 第69-71页 |
5.4 本章小节 | 第71-73页 |
6 孤岛工作面防冲体系研究 | 第73-86页 |
6.1 孤岛工作面整体失稳冲击控制 | 第74-75页 |
6.2 孤岛工作面局部冲击地压控制 | 第75-83页 |
6.2.1 采前冲击危险性评价 | 第75-76页 |
6.2.2 冲击地压防治措施 | 第76-79页 |
6.2.3 冲击地压监测预警 | 第79-82页 |
6.2.4 巷道防护措施 | 第82-83页 |
6.2.5 减小高应力区的扰动 | 第83页 |
6.3 孤岛工作面冲击地压安全管理 | 第83-84页 |
6.4 本章小节 | 第84-86页 |
7 软煤孤岛工作面冲击危险性识别及防冲研究 | 第86-114页 |
7.1 引言 | 第86页 |
7.2 软煤孤岛工作面工程概况及可采性分析 | 第86-90页 |
7.2.1 软煤孤岛工作面工程概况 | 第86-87页 |
7.2.2 软煤孤岛工作面可采性分析 | 第87-90页 |
7.3 软煤孤岛工作面冲击危险性识别 | 第90-93页 |
7.3.1 软煤孤岛工作面冲击的“结构效应” | 第90-91页 |
7.3.2 软煤孤岛工作面结构性冲击识别 | 第91-93页 |
7.4 软煤孤岛工作面防冲研究 | 第93-112页 |
7.4.1 软煤钻屑量预警指标研究 | 第93-104页 |
7.4.2 软煤冲击地压综合预警指标研究 | 第104-108页 |
7.4.3 水力压裂破坏软煤“结构”的冲击地压防治技术 | 第108-112页 |
7.5 本章小节 | 第112-114页 |
8 典型中硬煤孤岛面冲击危险性识别与防冲研究 | 第114-160页 |
8.1 特厚煤层孤岛面重复冲击识别及防冲研究 | 第114-126页 |
8.1.1 引言 | 第114-115页 |
8.1.2 特厚煤层孤岛面可采性分析及重复冲击现象 | 第115-119页 |
8.1.3 特厚煤层孤岛面重复冲击危险性识别 | 第119-125页 |
8.1.4 特厚煤层孤岛面防冲研究 | 第125-126页 |
8.2 巨厚岩浆岩失稳的孤岛面冲击危险识别及防冲研究 | 第126-138页 |
8.2.1 引言 | 第126页 |
8.2.2 巨厚岩浆岩下孤岛面工程背景 | 第126-127页 |
8.2.3 巨厚岩浆岩失稳运动诱冲机理分析 | 第127-129页 |
8.2.4 巨厚岩浆岩失稳的大孤岛面开采方案 | 第129-131页 |
8.2.5 巨厚岩浆岩失稳的大孤岛面冲击危险识别 | 第131-134页 |
8.2.6 巨厚岩浆岩失稳的大孤岛面防冲研究 | 第134-136页 |
8.2.7 程验证 | 第136-138页 |
8.3 不规则孤岛面冲击危险性识别与防冲研究 | 第138-158页 |
8.3.1 不规则孤岛面工程背景 | 第138-139页 |
8.3.2 不规则孤岛面可采性分析 | 第139-141页 |
8.3.3 隔离煤柱诱发冲击危险识别及其合理宽度研究 | 第141-145页 |
8.3.4 覆岩空间结构演化诱发孤岛面冲击危险识别 | 第145-151页 |
8.3.5 不规则孤岛面防冲研究 | 第151-158页 |
8.4 本章小节 | 第158-160页 |
9 结论 | 第160-164页 |
9.1 主要结论 | 第160-162页 |
9.2 创新点 | 第162-163页 |
9.3 不足与展望 | 第163-164页 |
参考文献 | 第164-174页 |
附录A | 第174-179页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第179-184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