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主干路可变车道设置方法研究
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1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2.1 可变车道理论研究 | 第12-15页 |
1.2.2 可变车道的应用 | 第15页 |
1.2.3 交叉口信号控制 | 第15-16页 |
1.2.4 交叉口时空资源优化 | 第16-17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9-21页 |
2 城市主干路潮汐交通运行特性分析 | 第21-31页 |
2.1 数据调查方案 | 第21-23页 |
2.1.1 调查地点选取 | 第21-23页 |
2.1.2 调查时间选取 | 第23页 |
2.2 交通流量和潮汐交通特性分析 | 第23-29页 |
2.2.1 整体道路潮汐交通特性分析 | 第24-26页 |
2.2.2 各路段的潮汐交通特性分析 | 第26-28页 |
2.2.3 车流转向组成分析 | 第28-29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3 潮汐交通交叉口信号控制研究 | 第31-51页 |
3.1 四个相位控制方案特性分析 | 第31-36页 |
3.1.1 对称流向放行方案 | 第31-32页 |
3.1.2 单进口放行方案 | 第32-33页 |
3.1.3 对称与单进口混合放行方案 | 第33-34页 |
3.1.4 “迟启早断”相位放行方案 | 第34-36页 |
3.2 基于最小延误的信号配时模型 | 第36-41页 |
3.2.1 信号配时基本概念 | 第36-37页 |
3.2.2 信号配时模型建立 | 第37-38页 |
3.2.3 基于遗传算法的求解方法 | 第38-41页 |
3.3 四种相位潮汐交通适应行分析 | 第41-50页 |
3.3.1 算例假设 | 第42-43页 |
3.3.2 四种相位信号配时结果 | 第43-45页 |
3.3.3 各相位延误对比分析 | 第45-5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4 基于潮汐拥堵的可变车道设置方法 | 第51-67页 |
4.1 可变车道设置条件 | 第51-52页 |
4.1.1 道路条件 | 第51页 |
4.1.2 交通条件 | 第51-52页 |
4.2 基于路阻函数的可变车道数量计算模型 | 第52-55页 |
4.2.1 路段阻抗函数 | 第52-53页 |
4.2.2 模型的建立 | 第53-54页 |
4.2.3 模型的求解 | 第54-55页 |
4.3 基于可变车道设置的交叉口车道功能划分模型 | 第55-64页 |
4.3.1 问题的提出 | 第55-57页 |
4.3.2 模型的建立 | 第57-63页 |
4.3.3 求解算法 | 第63-64页 |
4.4 城市主干路可变车道设置流程 | 第64-6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5 实例分析 | 第67-85页 |
5.1 实例对象的选择 | 第67-69页 |
5.1.1 几何条件 | 第67-68页 |
5.1.2 交通条件 | 第68-69页 |
5.1.3 信号控制条件 | 第69页 |
5.2 优化方案 | 第69-80页 |
5.2.1 信号控制优化方案 | 第69-75页 |
5.2.2 可变车道优化方案 | 第75-80页 |
5.3 方案评价 | 第80-8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5-87页 |
6.1 论文主要工作及结论 | 第85页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85-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1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1-95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95页 |